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目的:对静脉留置针在输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在根据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在我院实施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80例,分析患者置留的用时、穿刺的位置、液体的种类、封管液及封管方式和输液中产生问题的关系进行详细的阐述。结果:本次研究中共发生7例静脉炎,发生率为(8.75%);本次共发生液体渗漏10例(12.50%),其中前臂发生率居首位为60.00%,其次为肘部20.00%和踝部10.00%;本次共发生留置管导管堵塞6例(7.50%),其中正压式封管发生率最高为66.67%,其次是负压式封管33.33%;氯化钠注射液(0.9%)发生导管堵塞率最高为50.00%,其次为肝素盐水稀释液33.33%、氯化钠注射液(0.9%)+肝素盐水稀释液为16.67%。结论:穿刺中选择正确的穿刺位置、娴熟的掌握穿刺的操作技能且应用合理的封管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减低静脉留置针输液中问题发生的几率,亦能促使临床上将该种技术被充分的利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问题;护理策略
静脉置留针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输液)的重要途径,而静脉置留针有柔软的套管,在患者的血管内留置数天,可以减少因多次穿刺产生的痛苦感、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另外应用在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中,亦能随时提供静脉输液的通道,防止只有在患者实施救治中寻找穿刺血管,影响和延误对患者的救治时机,而在实际的应用中,会发生导管堵塞以及液体渗漏的严重问题[1],为此我处将发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目的是减少以上问题的发生几率,整理相关材料阐述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患者基本资料
选取在我院实施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80例(2015年~2016年),所有患者均因各种疾病在我院实施静脉留置管实施输液治疗,其中45例男性,35例女性,年龄在11—75岁之间,平均年龄趋于(45.25±9.23)岁。
1.2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
穿刺点的选择:应选择患者弹性良好、充盈度良好且平直的静脉实施穿刺,通常应选取上肢或下肢的浅表静脉;在穿刺前应在穿刺点上方使用止血带扎紧;并将准备实施穿刺操作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将置留针的放松后,再排除其内部的空气,在将置留针的斜面朝上后以15—20o在穿刺点皮肤刺进,见到回血后,再将其角度平放后,在将针推入0.2cm;在将针芯少许的退出,保证前端的套管在血管中游离;在将套管送入血管中,此时不应在继续进针,防止将血管穿透;将止血带松开,使输入的液体顺畅的滴入,密切的观察穿刺点的位置,如无肿胀后隆起,表示穿刺成功;待穿刺成功后,应用无菌输液贴将其穿刺点全部覆盖,并使用无菌护理粘贴膜对其固定,并在透明膜上书写本次穿刺的时间等。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静脉留置针置留的用时、穿刺位置、治疗液体的性质、封管液及方式等与患者输液整个过程中发生问题的关系进行详细的阐述。
2.1结果
2.1静脉炎与静脉置留针输液的关系
本次研究中共发生7例静脉炎,发生率为(8.75%),其中留置时间>5d发生静脉炎几率最高(57.14%),其次3~5d(28.57%)和<3d(14.29%);前臂穿刺部位发生静脉炎的的几率最高为57.14,其次为踝部28.57%、手背14.29%;高等液体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最高为:85.17%,其次为高渗液体14.29%,见表1。
2.2穿刺部位和液体渗漏发生的关系
本次共发生液体渗漏10例(12.50%),其中前臂发生率居首位为60.00%,其次为肘部20.00%和踝部10.00%,见表2。
3分析问题及护理策略
临床上因静脉留置针的操作简便、固定妥当以刺激性较小等优势,故较为适宜临床应用,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及静脉炎等问题。
3.1静脉炎
因实施操作的过程中,会对血管产生一定的损害,而滴注的液体亦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加之置留的时间较长,导致炎症介质逐渐的在穿刺位置汇集,最终引发静脉炎,本次探究中留置时间>5d发生静脉炎几率最高(57.14%),其次3~5d(28.57%)和<3d(14.29%),该结果充分的说明,置留时间越长就相对的增加发生静脉炎的发生的几率,故静脉置留的时间尽量的控制在5d以内,可以有效的减少发生静脉炎的风险。护理措施:静脉留置管的操作人员要娴熟的掌握操作技能,以降低对血管的刺激和损伤,在实施穿刺前,应对其穿刺部分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另外应选取适合患者血管的留置针型号,在操作中尽量的选取最小号的留置针,并保持患者的血液回流的畅通状,防止对局部的血管造成刺激,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此外护理人员要对穿刺的位置进行密切的观察,在实施操作时应避开韧带、附近的神经以及感染的区域,再穿刺的过程中尽量选取下肢和上肢[2];在对患者进行输液的过程中,尽量持续输注,防止反复对其进行穿刺操作,应把握好留置针在血管留置的时间;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期间,应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状况,尽量做到及时发现或及时解决的,对其穿刺的位置的皮肤进行观察,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感,应每天对穿刺点的敷料给予更换,并做好对穿刺位置的消毒工作。
3.2液体渗漏
发生液体渗漏的原因为;患者进行过度的活动,是置入的静脉针穿破血管,输注的液体通过组织的间隙不断的渗出穿刺点,并指使穿刺点发生局部肿胀。关节处的穿刺点发生液体渗流的高于非关节部位。护理措施:在对患者实施穿刺的操作中,选择准确的进针角度和输注的血管;另外要对导管做好清洁工作,并医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注意事项,如:告知患者身着宽松的衣服,防止影响血管的正常循环;在输注的过程中,患者如出现刺激性疼痛,应立即给予局部封闭操作,可以有效的减少疼痛感[3]。
3.3导管堵塞
发生该种原因主要是:在对患者实施高营养输液后,对导管的不彻底冲洗、封管种类的用量不当、推入的速度不均匀等,此外与患者的凝血功能也有一定的联系。在选择封管方式中,负压操作时血液会回流至管内,从而增加管内发生凝固和堵塞,而正压封管,因操作的过程中,血液不会回流至导管内故给可以减少发生导管堵塞的风险,该种说法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一致[4]。护理措施:护理中要加大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并定期组织培训,尽最大可能在穿刺时一次即成功;在患者输液完毕后,将封管压正,同时缓慢的肝素盐水缓缓的注入,在退出时应保证边退边注入,同时还要将退出的姿势保持压正;封管后首先对抽回血,在接入液体,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阻力时,不能将凝血强制性推入血管;待患者输注完毕后,应对导管进行彻底的冲洗,并将残留的药物全部推入血管内。
综上所述,穿刺中选择正确的穿刺位置、娴熟的掌握穿刺的操作技能且应用合理的封管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减低静脉留置针输液中问题发生的几率,亦能促使临床上将该种技术被充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罗惠芬,龙翠云.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4):623-624.
[2]朱春香.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短原因分析及预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3):2974.
[3]李力红.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及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68-69.
[4]由波,逄艳珍.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1756-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