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陈建辉1张鹏1(通讯作者)王勇2

1.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河南焦作454000;2.青岛西海岸新区精神病医院山东青岛266400

摘要:目的:研究β受体阻滞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入选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4例,按照随机的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抗凝,溶栓,缓解心绞痛和调节血脂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的有效率是96.2%,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的有效率6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和心肌缺血总负荷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下降的程度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同时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显著性的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功能,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在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后,血管的官腔出现狭窄,阻塞,进而发生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发生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发病,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胸闷,胸部疼痛,严重时会造成患者的死亡[1-2]。因此,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后需要及时治疗,临床常用抗凝,溶栓,缓解心绞痛和调节血脂的治疗,但是在降低心肌耗氧量方面的效果不显著[3-5]。本研究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功能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4例,患者表现为胸部憋闷,胸痛剧烈,放射性左肩痛,体力劳动时疼痛加重。排除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基于随机的分组原则将选入的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中男患者26例,女患者26例,年龄45-76岁,平均(58.1±1.1)岁,病程3-10年,平均(4.2±0.8)年。观察组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27例,年龄44-75岁,平均(59.2±0.9)岁,病程2-10年,平均(4.3±0.9)年。两组资料之间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对基本病情进行检查,做好饮食规划和治疗计划。对照组应用抗凝,溶栓,缓解心绞痛和调节血脂的常规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宁夏启元国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4020232),口服100mg/次,每日1次,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抗血栓的作用,应用尿激酶(马鞍山丰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0481),5万U/次,每日1次,进行溶栓,发病时舍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哈药集团制药六厂,国药准字H23021574),0.5mg/次,5min后重复1片,15min内不超过3片,缓解心绞痛,同时口服辛伐他汀片(上海信谊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54),10mg/次,每日1次,调节血脂。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江苏美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117),口服,50mg/次,每日2次,根据患者的病情增加剂量。两组患者分别连续治疗1个月后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研究。

1.3评价标准[6]

患者在治疗后无胸闷,胸部剧烈疼痛,肩臂放射性疼痛,心率明显降低,血液循环正常,经实验室检查,超声和心电图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时评价为显效。患者的胸闷,胸部剧烈疼痛,肩臂放射性疼痛有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超声和心电图检查各项指标接近正常时评价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时评价为无效。临床疗效用治疗总的有效率评价,治疗总的有效率为显效比例与有效比例之和。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肌耗氧量和心肌缺血总负荷进行比较。

1.4统计学的分析

应用统计学的软件SPSS18.0对计量的和计数的结果进行相应的统计学上的分析,计量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的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数据的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各组内的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具体结果见表1,结果可见,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的有效率是96.2%,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的有效率6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心肌耗氧量和心肌缺血总负荷进行测定,具体结果见表2,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和心肌缺血总负荷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下降的程度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主要因冠状动脉在各种病因作用下出现粥样的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的血管的血管腔内出现狭窄或者是堵塞造成了心肌的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形成心脏病,病发的心脏病可以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治疗不及时会造成患者的死亡,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同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7-9]。临床中治疗的常规方法包括抗凝,溶栓,缓解心绞痛和调节血脂治疗,但是起效缓慢,治疗效果不理想[10]。本研究发现β受体阻滞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中有良好的效果。

β受体阻滞剂能够对β肾上腺素通路介导的心肌细胞的凋亡起到抑制的作用,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进而降低因启动了对粥样硬化应激而造成的血管内的阻塞[11-13]。β受体阻滞剂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作用,降低心率,抑制心肌的收缩,降低心肌耗氧量,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的作用[14-15]。美托洛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因心肌梗死造成的死亡,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对104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与常规治疗加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和心肌最大负荷在治疗后的改善程度显著性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同时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获得较好治疗效果,显著性的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宇,高阅春,任学军,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特点及缺血性J波分析[J].安徽医学,2014,18(3):461-464.

[2]张辉,郑善国,袁晓利.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253-254.

[3]闫森,孙党辉,李悦.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存在的问题和展望[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2):101-103.

[4]裴静娴,吴平生.β受体阻滞剂与高血压[J].中华高血压,2011,19(7):608-608.

[5]王文.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和再评价[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21(8):715-718.

[6]Illan-GomezF,Gonzalvez-OrtegaM,Orea-SolerI,etal.Obesityandinflammation:Changeinadiponectin,C-reactiveprotein,tumournecrosisfactor-alphaandinterleukin-6afterbariatricsurgery[J].ObesSurg,2012,22(6):950-955.

[7]张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凋脂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1,33(6):882-883.

[8]袁良俊,彭碧文.冠心病与血压变异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5):5-8.

[9]KadoglouNP,SailerN,MoumtzouoglouA,etal.Adipokines:anovellinkbetweenadiposityandcarotidplaquevulnerability[J].EurJClinInvest,2012,42(12):1278-1286.

[10]Bozentowicz-WikarekM,KocelakP,SmertkaM,etal.Effectiveness

oflipid-Loweringtherapywithstatinsforsecondarypreventionofatherosclerosis-guidelinesvs.reality[J].PharmacolRep,2012,64(2):377-385.

[11]党爱民.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机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6):513-517.

[12]党爱民.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应用[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58-762.

[13]王长远,.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现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11):1012-1013.

[14]陈凤姣.β受体阻滞剂联合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3):49-50.

[15]何丽.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55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3):48-49.

作者简介:陈建辉,硕士,副主任医师。

通讯作者:张鹏,本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