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效果及神经功能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效果及神经功能影响

何年红

常宁市中医院骨伤康复科湖南衡阳4215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因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气虚血瘀型)于我院治疗的10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单用西医治疗,观察组50例联合针灸及补阳还五汤,均4周一疗程。比较治疗前后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及神经功能(NIHSS评分)情况,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更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47/50),高于对照组的78.00%(39/50),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效果显著,可更好地改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补阳还五汤;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神经功能

中风即脑卒中,可分为脑梗死及脑出血,以突然昏仆、口舌歪斜、语言障碍、偏瘫为主要表现。近年来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率已显著降低,但仍有不少患者可遗留肢体瘫痪等严重的后遗症。随着医学模式的完善和转变,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已成为康复医学研究的重点[1]。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但效果有限,我们联合针灸及补阳还五汤治疗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数字表法对本研究所有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气虚血瘀型)患者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均在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就诊,共8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4~72)岁,平均(67.18±8.49)岁。病程(5~29)h,平均(19.59±4.82)h。发病类型:局灶型梗死31例,大面积梗死19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5~74)岁,平均(67.42±8.35)岁。病程(4~31)h,平均(19.27±4.75)h。发病类型:局灶型梗死33例,大面积梗死17例。两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因缺血性脑卒中偏瘫[2]于我院就诊且均告知风险,签署知情同意;②经医学伦理会审核。排除标准:①受试药物过敏者;②合并脑出血、脑部恶性肿瘤等疾病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予吸氧、降血压、营养神经、调脂、营养支持、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行康复训练,定时翻身,提高患肢感觉刺激,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操作时强度循序渐进,以不增加疲劳感为宜,总训练时间30min,1次/天。观察组:联合针灸治疗,选穴合谷、委中、气海、内关、水沟、关元、三阴交、脾腧穴等主穴,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华佗针穿刺,气海、关元用补法,其余均平补平泻法,委中、内关、三阴交、水沟四个穴位开窍醒神针法,针刺深度及角度参照《针灸学教材》,并随症加减,得气后留针30min,均治疗4周。中药方剂由黄芪30g,川芎、丹参、红花、赤芍、地龙、当归、怀牛膝各15g,甘草3g等药物组成,日一剂,150ml/次,2次/天,均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及NIHSS评分情况,FMA评分据运动功能积分而定:I级:<50分;II级:50-84分;III级:85-95分;IV级:96-99分;V级:100分;(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3]。

1.4统计方法

所收集的数据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数值(x±s)表示。

2结果

2.1两组FMA及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FMA评分升高,NIHSS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更高,NIHSS评分则更低,P<0.05。详见表1。

2.2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47/50),高于对照组的78.00%(39/50),χ2=5.316,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病机复杂,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可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小板凝集,从而诱发高凝状态,提高发生风险并可影响抗凝疗效。西医以对症支持为主,在促进疾病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良反应大,且部分患者并未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病隶属于“中风”范畴,患者多为老年人,正气亏虚则血行不畅,故而表现为气虚血瘀;瘀血不去而影响气血新生,加重气血损伤,因此患者常表现为气虚血瘀证。针灸时可通过刺激穴位可对反射弧中各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进行调节,与现代医学促通技术理论相似[4]。其中水沟、内关、三阴交、委中用开窍醒神针法,可改善脑血流量、促进缺血灶侧支循建立。合谷可促进肢体、面部气血功能恢复。气海、关元用补法,促进正气修复,有助于瘀血消散;脊背腧穴乃膀胱经、督脉在躯干的腧穴,足太阳膀胱循行入脑,是脏腑精气输注之地。我们选择脾俞以调节脾胃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补阳还五汤是中医治疗气虚血瘀证代表方,方中黄芪补益肺脾;川芎、丹参、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养血补血;地龙散瘀通络;怀牛膝补肾强腰、活血化瘀;赤芍凉血散瘀;甘草调和药性,全方共奏益气化瘀、通络功效。

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更低,提示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修复;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的78.00%,证实了其显著疗效。综上,笔者认为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兰兰,符诗祎,李民.对中风偏瘫针刺背腧穴联合躯干训练康复两年的随访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7):1689-1690.

[2]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4]王著敏,王峰,孙学平,等.消栓肠溶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7):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