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乃杰
天津东丽区东丽医院心内科心功能室300300
摘要:动态心电图作为可长时间检测患者心脏状态的仪器,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它发源于1947年Hotel检测,可将检测时间延长至24h甚至72h,将检测次数提升为10万次左右。采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开展心电检测,效果甚佳。它还可应用于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检测中,效果显著。本文借助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开展检查,针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表现、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进行探究,旨在使动态心电图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服务,促进动态心电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冠心病;心律失常
引言:
动态心电图,又称为DCG。它于80年代便已经在国外广泛使用,在我国一经引用发展迅猛[1]。其由常规心电图磁带式记录方式发展为固态式记录,闪卡记录和单、双导、全纪录。它可24h全天候记录患者心电图资料,可发现常规心电图常易忽视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现象。利用动态心电图可检测出冠心病情况,帮助临床确诊。它作为临床常用诊断检测方式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2]。
一、动态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机
动态心电图是在患者活动状态下记录患者心电图情况,具有长效性。它与普通心电图相比,检测效果更佳。动态心电图可对大量心电图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具有高效性[3]。它能够通过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在15-30分之间对一个人全天候心电图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于医者确诊。而动态心电图机作为动态心电图的载体,当前具有较高的使用性。动态心电图包括记录器、分析单元和打印机。记录器可将收取的患者心电图信息进行记录,以便于临床分析。而记录器作为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其不仅可储存患者心电图信息,还可应用于诊断和打印报告。当前,记录仪具有两种形式[4]。一种是存在分析功能的记录仪,其可分析患者反映出来的数据,而另一种只能够进行数据储存。只能储存数据的记录仪需要再通过分析单元进行数据处理,再打印报告。当前,动态心电图的记录仪常采用SD卡完成数据储存。其储存量大,储存效果好。其相对于常规心电图而言,可延长心脏监控时间,提高检测效率。还能够应用于常规心电图无法查验的疾病中,临床使用效果较好。而动态心电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完善。其导联有限,不可反映出患者心脏的情况。第二,患者处于活动状态,会对心电图质量产生影响[5]。
二、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的表现
(一)ST段变化
ST段作为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常见表现之一,也显示了患者心肌缺血早期标志性变化。其可反映出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要和能够反映出心肌缺血状态。心肌细胞受到损伤之后,其细胞膜上的钠-钾离子泵受到影响,产生损伤电流,从而表现出动态心电图中,ST段改变。ST段呈现压低现象,则表现为心内膜下缺血。而ST段抬高则表示心外膜或透壁心肌缺血。当前常采用1*1*1的诊断标准,它由美国国立研究所根据Deanfield的研究成果而提出,并于1986年被中国接受对患者进行确诊。第一,在J点后0.08s测量,当患者ST段相对于等位线呈水平或下降趋势,且下降在1mm以上。第二,ST段呈现60s以上的位移状态。第三,两次心肌缺血间隔时间>60s。但是当前,对于ST段太高并无统一标准。心肌缺血引发的ST段抬高具有多种形态,但是当前资料中并未提起ST段抬高是否会导致病理性Q波呈像[6]。
(二)心率变异
心率变异作为心动周期之间的时间变异数,是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经多次试验证实,患者处于心肌缺血状态时心率变异性降低。其可能与自主神经受损或自主神经活动不平衡有关,其也可作为冠心病预后不良的指标。但是其易受到年龄、性别、心理因素、药物干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应用其判定心肌缺血或冠心病,参考价值较低[7]。
(三)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作为冠心病患者在心电图检查中的表现之一,可提示患者心肌缺血情况。老年群体的心律失常通常由心肌缺血导致,而其表现多为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或R在T上现象。当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患者室性期前收缩部位关系中,可见其多发于右心室。而心尖部位和左心室前壁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究其根源,可能与心肌缺血细胞自律性增加,复极延迟及心肌电传导的折返机制有关。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其会出现连续或非连续的室性心律失常,其机制与缺血后瘢痕及心肌重构有关。
三、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
(一)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对于动态心电图的开展具有影响作用,如若不能够掌握影响因素会增加漏诊及误诊。常见的因素如下所示,其对于动态心电图ST段检查具有影响。故开展动态心电图为患者进行检查过程中,应注意排查影响因素。
第一,体位因素。体位的改变,可引起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当患者处于活动体位变化,呼吸改变状态下,其ST段都会出现移动。但是体位因素导致的ST段变化,与心肌缺血的改变并不相同。相关学者通过实验证实,体位因素导致的ST段变化其与心率关系及QRS波群幅度的变化,相关性并不大[8]。
第二,神经功能因素。心脏神经传导异常状态下,心电图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当患者的迷走神经张力出现增高时,患者ST段会随之升高。但是这种ST段,常呈现上斜形升高,且伴T波振幅增高。但是心室激动顺序异常会导致患者出现ST段降低,也可导致患者出现心肌复极异常。但是这种ST段异常现象会掩盖缺血现象,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比率升高。故在对患者开展动态心电图检查过程中,需要鉴别神经功能因素的影响。
第三,合并疾病及药物影响。合并疾病及药物也会对动态心电图产生影响,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其可引发心电图变化,增加误诊及漏诊例数。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情况会呈现较低状态,而晚期肾衰竭患者的血压等情况也会引发ST段变化。低钾血症会影响ST-T波的变形,从而引发ST波异常。洋地黄可导致患者ST-T波呈现鱼钩状态的压低,影响检查效果。
第四,其他因素。相关学者证实,性别与ST段预测值的改变呈现相关性。女性在ST段阴性预测值中,效果明显高于男性。而其准确率也较高,与男性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在死亡、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等疾病的诊断中,其性别差异并不明显[9]。
(二)临床应用
第一,冠心病的诊断。动态心电图可记录患者心肌缺血表象,从而为临床判定心肌缺血提供确诊信息。动态心电图可检查出患者ST段变化情况,便于临床病情的确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易在凌晨发病,采用动态心电图为患者开展检测可有效检测出患者心电变化,以便于临床确诊和治疗。常规心电图对于短暂性心肌缺血的检测效果并不理想,而动态心电图可有效检测出患者的心肌状态,可提高短暂及突发心肌缺血的诊断效果,便于疾病的查验及治疗[10、11]。动态心电图不仅能够检测出冠心病患者的ST段变化,还能够检测出心肌缺血状态。而对患者心肌缺血状态的检测,对于诊断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经动态心电图检测,可呈现出ST段压低。而通过动态心电图对患者病变部位的检测,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保证预后。
第二,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查验。动态心电图可通过对ST段变化的检测,确定患者冠心病情况,以便于临床开展治疗。经治疗后,可经由动态心电图检测患者心肌状态及冠心病症状改善情况,从而评价治疗效果。故可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疗效的查验过程中。同时,通过患者ST段改变的观察,可观察到患者心肌缺血状态。当患者经检查后出现ST段抬高,则易并发心肌梗死。而非ST段太高,则增加了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概率。因此,通过动态心电图观察患者预后,可有效对患者预后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检测,以便于采取相应的紧急预案,切实保障患者权益[1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动态心电图应用于冠心病患者诊断中,效果甚佳。它可有效反映出患者冠心病状况,便于临床确诊。但是当前动态心电图应用于临床检验中,其灵敏度、样本数据及指标数据范围虽然有所发展,但仍需扩大。故在未来动态心电图的发展中,应以灵敏度、样本数据及指标数据范围为突破点,进行更新换代。
下转第319页
参考文献:
[1]王超.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0):43-44.
[2]王向锋,王燕平.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6,23(4):54-55.
[3]胡玉萍,屈莉.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对比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3):138-139.
[4]王新康.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比较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7,39(6):26-28.
[5]范小平.浅谈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5):44-45.
[6]陈昕.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比对[J].今日健康,2016,15(3):335-335.
[7]夏国宏,郑争达,杨海燕.动态心电图检查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2):354-356.
[8]代少华,陈浩刚,梁翠娟,等.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2):37-39.
[9]杨法,苏明兰,李小珠,等.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1):172-174.
[10]梁晖.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3):149-150.
[11]王蕊,林晖,王德昭,等.动态心电图筛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冠心病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5):623-624.
[12]吴巧云,覃华玲.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6,37(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