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谢秋霞

萍乡赣西肿瘤医院江西萍乡337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患者,纳入时间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将其随机分成2组:常规护理36例作为对照组,整体护理干预36例作为试验组,评定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护理满意率为97.2%,高于对照组的80.6%,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HR、QTc、QTd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介入治疗中,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具有积极意义,能显著改善心律失常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心律失常;整体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脏疾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的特点,患者由于长时间心肌缺血,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骨压迫性疼痛,如不及时治疗干预,死亡率高达15%[1]。就目前而言,介入手术的应用比较普遍,具有微创、痛苦小、恢复快的优势。但实践表明,患者在手术期间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影响手术顺利进行,急需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基于此,本文对我院72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了整体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患者72例,时间段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包括男性21例(58.3%),女性15例(41.7%);年龄位于43-78岁,平均(62.4±5.7)岁;梗死部位:侧壁15例、前壁11例、后壁6例、其他4例。试验组36例,包括男性19例(52.8%),女性17例(47.2%);年龄位于41-80岁,平均(64.0±5.3)岁;梗死部位:侧壁16例、前壁10例、后壁7例、其他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比较。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依据《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18-80岁之间,经心电图检查确诊;(2)满足介入治疗指征,术前没有心律失常;(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排除精神病史患者;(2)排除肝脑肾功能不全患者;(3)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按照规范流程开展护理工作。

1.3.2试验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术前护理。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患者入院后及时评估病情和体质,辅助医师制定手术方案,确保在90分钟内开展介入手术。其次开展健康宣教,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告知介入治疗的优势、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做好充足的身心准备,保证手术顺利实施,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最后针对存在负面情绪的患者,主动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2)术中护理。进入手术室后,遵医嘱准备器械药品,常规清洁消毒,建立静脉通道等。术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询问患者的自觉感受,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征象,例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改变等,及时告知医师处理。还要合理选用药物,若患者心率减缓,可以采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若患者心率加快,可以采用胺碘酮、利多卡因。(3)术后护理。术后护送患者回到病房,针对心率、呼吸、血压、尿量等进行监测,确保处于合理范围内。选择舒适体位,不能压迫穿刺肢体,并观察有无出血、渗血、红肿等情况;静脉输液时对管道适当固定,保证管道畅通,鼓励患者多饮水,加快造影剂排泄;4-6小时后可拔除导管,并准备除颤仪和急救药品,积极防治异常征象。等待患者体征稳定后,指导患者科学用药,进行饮食指导,避免心律失常复发。

1.4观察指标

(1)评估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总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2)分别在护理前、后,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以心率(HR)、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为代表。正常参考范围如下[3]:HR为60-100次/min;QTc为男<430ms,女<450ms;QTd为20-70ms。

1.5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满意率属于计数类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心电图指标属于计量类资料,用()表示、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7.2%,高于对照组的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比较(n,%)

注:和护理前比较,#P<0.05;和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缺血缺氧引起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该疾病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每年新发至少50万人。分析其发病原因,多是在冠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继而阻塞冠脉管腔,危险因素包括过劳、激动、便秘、暴饮暴食、抽烟酗酒等[4]。在治疗方面,关键是恢复冠脉血液流动,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成为常用的治疗手段,在患者入院90分钟以内,能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因此起效快速,能及时恢复血液流通,必要时置入支架,改善患者的心室功能。但是,介入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发绀、休克等并发症,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会影响手术进行,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5]。本次研究中,选取72例患者分组对照,其中试验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护理工作分为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部分。术前护理的重点,是评估患者病情,开展健康宣教,做好充分的手术准备工作;术中护理一方面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另一方面积极防治心律失常;术后护理从体位、用药、饮食等方面入手,为疾病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文中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7.2%VS80.6%),护理后的HR、QTc、QTd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吴玉敏等人的研究中[6],针对110例患者进行研究,介入手术期间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可见心率降低、心电图指标恢复正常,和本次研究结果相一致。综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介入治疗中,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具有积极意义,能显著改善心律失常症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建华.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3):178-179.

[2]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内科杂志,2010,20(04):254-255.

[3]王海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效果[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3):140-141.

[4]XuYapeng.Applicationevaluationofevidence-basednursinginthecare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patientswitharrhythmia[J].JournalofClinicalPsychosomaticDiseases,2017,(5):182-184.

[5]李凯,赵振娟,夏志强.急性广泛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监测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7,(11):1044-1047.

[6]吴玉敏,沈素芹,刘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特别健康,2017,(1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