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乘风医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致病因素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和归纳心源性脑栓塞的相关致病因素,并分析临床疗效。结果心源性脑栓塞的常见病有:心房纤颤33例(41.25%)、心瓣膜病27例(33.75%)、心肌梗死11例(13.75%),其他病因9例(11.25%);通过对症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6.25%。结论导致心源性脑栓塞主要致病因素是心房纤颤和心瓣膜病,临床中应该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心房纤颤;心瓣膜病
心源性脑栓塞(CCE),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栓塞,主要是因为心源性栓子阻塞脑动脉,造成动脉管腔的不畅,引起相应区域的脑组织因供血不足导致缺血性坏死的心脑血管病变。该病具有发病快、病症危重、梗死面广及病情变化快等特点,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对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应及时进行诊断,找出病因对症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8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疗法和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以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34~82岁,平均(52.3±1.8)岁,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为1~20h,平均(7.8±1.5)h;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12例、合并冠心病7例、高血脂4例;主要临床表现:昏迷16例、偏瘫36例、语言功能障碍10例、昏睡12例、痉挛抽搐6例。所有患者均满足:(1)发病突然,病情迅速发展至最高峰;(2)通过脑颅CT和MRI检查,发现有脑梗死病灶;(3)存在心源性栓子,无大动脉病变,通过心电图、听诊及超声检查确诊。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原发性心脏病患者,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量的强心、维持心律稳定等方面的治疗;对于继发性出血性脑栓患者给予稳妥的中性治疗;对于非出血性脑栓患者给予降低颅内压、脱水、抗血凝、脑保护等方面的治疗,同时给予系统全面的护理:(1)应定期帮助患者翻身,以防出现压疮;(2)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律、呼吸等情况,并对
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给予有效的血压调控,预防脑出血;(3)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内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性;(4)合理的给予患者下肢的主动活动或者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功能,避免深静脉出现血栓。
1.3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疗效共分为四个级别:(1)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96%;(2)明显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3)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或者病情明显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明显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8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发现,主要的病因多种多样,其中以心房纤颤33例(41.25%)、心瓣膜病27例(33.75%)、心肌梗死11例(13.75%),其他病因包括扩张性心肌病变4例(5%)、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2.5%)、心脏黏液瘤3例(3.75%)。
通过分析患者的致病原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个体化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80例患者中有39例治愈(48.75%)、明显进步22例(27.5%)、进步16例(20%)、无效3例(3.75%),总有效率为96.25%。其中3例无效中有1例死亡(1.25%),因急性心力衰竭死亡。
3讨论
心源性脑栓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就是因心脏附壁血栓随着血流体循环进入脑动脉后逐步聚集而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当血循环代偿功能出现障碍时,会导致相对于动脉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因缺血而坏死,造成脑局部性神经功能损伤。脑栓塞的致病因素较多,主要以心源性为主,占所有脑栓塞致病因素的70%左右,而70%-75%的心源性栓子聚集于脑部,临床上常见的致病因素有这几种:心房纤颤、心瓣膜病、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变、感染性心内膜炎、心黏膜瘤等。除了本研究中出现的上述致病因素,临床上还存在多种致病因素:①SLE,该疾病是导致脑血栓发生的又一个原因。由于抗凝脂物质水平异常患者往往会出现心脏疾病,比如:心肌炎、心瓣膜病、心室血栓等,而患有SLE的患者往往伴有抗凝脂物质水平升高,而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形成;②先天性心脏病,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会并发脑栓。主要是因为心律失常、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大多数青紫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血黏度水平较高,容易形成静脉血栓,而引起脑栓塞的形成。
本研究中,80例CCE患者中心房纤颤33例(41.25%)、心瓣膜病27例(33.75%)、心肌梗死11例(13.75%),其他病因9例(11.25%),心房纤颤和心瓣膜炎的比例在75%,充分说明了这两种基础性病变是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致病因素。临床上,治疗心源性脑栓塞只有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要积极治疗原发性心脏病变;二是控制脑栓塞的形成。对于原发性心脏疾病的治疗一般应用抗血凝、抗血栓等药物来消除血栓,避免心源性脑栓塞卒中的发生。对于脑栓塞的治疗主要给予恢复脑部缺血区域的组织的供血和供氧,开启并扩张闭塞的脑动脉血管,减小梗死面,促使脑神经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对于心房纤颤的患者,可给予阿司匹林来治疗血栓。对于急性缺血性脑栓塞患者,应该给予溶栓药物来治疗。在此治疗过程中,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严格把控适应证,避免出现继发性出血等并发症,而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
本研究中,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结合致病原因给予针对性、个体化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80例患者中有39例治愈(48.75%)、明显进步22例(27.5%)、进步16例(20%)、无效3例(3.75%),总有效率为96.25%。其中3例无效中有1例死亡(1.25%),因急性心力衰竭死亡。可以看出,要提高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效果,应该充分掌握致病原因,以预防为主。临床治疗则需要对症治疗,以提高临床的治疗效率。
综上所述,心源性脑栓塞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但是主要致病因是心房纤颤和心瓣膜炎,其次是心肌梗死,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首先要弄清病因,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治疗原发心脏疾病为主,预防血栓形成,以避免脑栓塞的形成。最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蔚蔚.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期非大面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04):49-51.
[2]吴章薇,赵军,李冰洁,梅利平,郭鸣,周昊.心源性脑栓塞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05):559-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