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医院放射科天津市300300;2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市300170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治疗前后的核磁共振成像影像表现和规律。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间在某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54例的临床资料,在射频消融治疗前2天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对射频消融治疗前后病灶。结果治疗前病灶部位的ADC值最小,其次是过渡部位,正常部位的ADC值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部位ADC值略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渡和病灶部位治疗前后ADC值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部位治疗前后ADC值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检查不仅仅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标准质疑,同时,也可以作为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疗效评价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核磁共振成像影像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在发病初期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表现出肝区肿块、腹膜刺激征,晚期会出现肝内外转移和并发症[1]。对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为了更好的评价其治疗效果就应该对更好的治疗前后指标或者是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2]。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间在某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5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原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治疗前后的核磁共振成像影像表现和规律,结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间在某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54例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均进行活检穿刺,且治疗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其中有43例患者为男性,有11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在3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3.8)岁。
1.2方法
1.2.1在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前2天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仪器选择SiemensVerio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受检者采取仰卧位,常规进行T1WI、T2WI以及动态增强和DWI序列扫描。横断位T1WI参数为:TR210ms,同相位TE2.3ms,反相位TE3.6s,视野36-38mm,矩阵256×134,层厚5mm,间隔1mm;横轴位T2WI参数为:TR2000ms,TE78ms,视野36-38mm,矩阵320×168,层厚5mm,间隔1mm,回波链长度9;冠状位Haste参数为:TR1400ms,TE93ms,视野36-38mm,矩阵320×224,层厚5mm,间隔1mm,回波链长度179;DWI参数为:TR2200ms,视野38cm,矩阵320×168,层厚5mm,间隔1mm,TE随着b值变化做出调整,取b=0、1000、2000s/mm2时的数值,系统自动按b值差拟合出ADC图像。
1.2.2按照常规射频消融治疗方法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提供治疗服务。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T1WI、T2WI、DWI以及ADC图像,进行核磁共振成像影像分析。
ADC值的测量根据ADC图像和DWI图对比进行,病灶部位ADC值应该避开坏死区,选择病灶实质信号均一致的地方,过渡部位ADC值的测量应该避开坏死区和肝脏血管,正常部位ADC测量应该避开肝脏血管和胆总管,分别连续层面选取3次ROI,保证ROI面积一致,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测定值。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研究中相关数据均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运用卡方(X2)和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构成比,如果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灶术前影像表现:T1WI均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混杂稍高、较高信号患者有40例,较均匀稍高信号患者有14例;DWI均表现为高信号;ADC图像均为低信号。
2.2病灶术后影像表现:T1WI平扫显示信号有不同程度增强,其中9例缓和呈现均一高信号,2例患者呈现均一等信号,其余为混杂信号;T2WI序列除了3例患者病灶内信号增高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DWI显示16例患者的病灶内存在高信号,其余信号有不同程度降低;ADC图像信号有不同程度增高。
2.3本次实验研究中共有患者54例,治疗前病灶部位的ADC值最小,其次是过渡部位,正常部位的ADC值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部位ADC值略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渡和病灶部位治疗前后ADC值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部位治疗前后ADC值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射频消融治疗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非手术治疗手段,其治疗后5年内的生存率与手术治疗相似,且因为微创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射频消融治疗在临床应用的时间并不长,其治疗后肿瘤的变化和影像学评价经验有限,需要找到一种更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4]。
核磁共振为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检查方法,具有分别率高、多序列扫描等显著的特点,可以更好的显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治疗前后的病灶形态与相关变化,对治疗效果的评价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5]。医学研究人员一致认为T1WI成稍低或者是低信号,T2WI呈现为稍高信号为典型肝癌信号特点,射频消融治疗前后核磁共振检查的不同成像影响可以更好的判断出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可以对残留、复发的肿瘤组织进行有效辨别[6]。在本次试验研究中,治疗前病灶部位的ADC值最小,其次是过渡部位,正常部位的ADC值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部位ADC值略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渡和病灶部位治疗前后ADC值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部位治疗前后ADC值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检查不仅仅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标准质疑,同时,也可以作为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疗效评价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林文聪,正青,郭强.多层螺旋CT与MRI对小肝细胞癌的检查敏感性比较[J].临床医学.2017,37(01):40-41
[2]陈宏.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DWI)技术在肝细胞癌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研究.2016,24(08):139-140
[3]王仕模,胡永浩,李强.AFP水平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7,23(02):134-136
[4]杨思光,欧阳晓光,叶小楼.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鉴别肝硬化背景下肝内胆管细胞癌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07):1-3
[5]应茵,吴波明,盛吉芳.甲胎蛋白异质体与甲胎蛋白比值在AFP轻度升高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J].现代实用医学.2017,29(06):761-763
[6]李鹏,缪立凡,郭昊,等.异常凝血酶原联合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0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