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张芹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张芹飞

张芹飞代利红张虹萍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目的: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期间,选择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86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进行编号,并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患者、实验组43例患者,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患者病情对其进行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心律失常患病率和心功能分级均高于实验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医疗费用、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优,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时,除了需要进行对症治疗,还应向患者给予循证护理,确保患者身心素质得到有效改善,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循证护理;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内科疾病,其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发生病变,血液供应的不断降低,或者出现血流供应中断等,促使患者心肌细胞长期处于缺氧、缺血状态,进而造成细胞凋亡,引发急性心肌梗死[1]。而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中,心律失常属于较为常见,且症状严重的一种。本文选择8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对循证护理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期间,选择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86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进行编号,并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患者、实验组43例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在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为39-79岁,平均年龄为(59±3)岁,疾病类型:房性心律失常有13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有18例患者,窦性心动过缓有9例患者,房室传导阻滞有3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为38-80岁,平均年龄为(59±3.5)岁。疾病类型:房性心律失常有14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有16例患者,窦性心动过缓有7例患者,房室传导阻滞有6例患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循证护理方法过程为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循证应用,依据患者所提出的疾病问题与护理流程给予明确解答,从而在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循证护理方法的同时,提高医院临床护理质量。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其主要包括卧床休息和氧气吸入,预防感染以及并发症等[2]。实验组患者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包括:当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保持平稳状态,且在48小时内未出现病情恶化现象,即可对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具体内容包括:首先,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心律失常多数病发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一天内,因此护人员需要加大心电监护力度,认真完成24小时值班工作[3]。其次,和患者积极沟通,当出现心悸或者头晕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医师,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帮助患者获取更多抢救时间。再次,保证病室温度、湿度的适宜,积极创造舒适的环境。最后,用药时间的有效控制,一般情况下,上午5-12点属于高发期,应进行重点控制,合理进行给药工作,确保患者早日康复[4]。

1.3评价指标

对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时,其主要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患者心律失常的判断标准为:正常心率为每分钟60次-100次,将超出正常标准的称为心律失常。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医疗费用、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选择均数加减标准()进行标准,利用t检验,患者心律失常患病率用%表示,组件比较选择X2检验,当P<0.05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患者心律失常患病率和心功能分级

对患者心功能分级进行分析时,可将其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对照组患者的Ⅰ级、Ⅱ级明显低于实验组,而Ⅲ级、Ⅳ级则高于实验组,差异相对比较显著(P<0.05);对照组心率失常患病率明显高于实验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

3讨论

据相关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心律失常发病率在75%左右,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当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时,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胸闷与气短等,甚至造成猝死、休克,不利于患者预后[5]。因此,患者除了需要进行积极治疗之外,还应合理进行护理干预,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循证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其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患者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科学制定的一种护理模式。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心律失常患病率和心功能分级均高于实验组,具体包括:实验组心功能分级Ⅰ级23例、Ⅱ级16例、Ⅲ级3例、Ⅳ级1例;对照组心功能分级Ⅰ级10例、Ⅱ级7例、Ⅲ级17例、Ⅳ级9例。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医疗费用(6953±650)元、卧床时间(5.6±0.8)天、住院时间(18.2±2.0)天,实验组医疗费用(5171±637)元、卧床时间(2.7±0.5)天、住院时间(11.1±1.2)天,实验组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优,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总结上文,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治疗中,对其应用循证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病情,而且还能降低心律失常疾病患病率,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谢桂芳.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旬刊,2013,12(8):572-572.

[2]阎雪.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8):995-996.

[3]刘颖.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5(1):248-250.

[4]张利芬,高中敏,孙丹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5,15(27):153-154.

[5]阎雪.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8):99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