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静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370)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的密闭式吸痰冲洗装置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科使用密闭式吸痰的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滴注式冲洗,对照组采用手推式冲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冲洗过程中有无呛咳反应,冲洗前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冲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发生呛咳反应的机率低于对照组,冲洗前后实验组HR和SPO2的变化小于对照组HR和SPO2的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密闭式吸痰管的不同冲洗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安全具有差异性,使用滴注式冲洗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研究。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管;机械通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1-0373-02
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方式容易造成机械通气治疗中断,引起交叉感染、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1],而密闭式吸痰不仅可以解决以上问题,而且对患者肺换气功能影响小、安全性高[2]。在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方面也有很高的评价,明显优于传统的开放式吸痰[3],适合机械通气患者和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使用。但临床上密闭式吸痰冲洗方式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本科室自制密闭式吸痰冲洗装置,通过对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旨在为临床选取合适的密闭式吸痰冲洗方式提供更多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6月~2016年1月我科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52~83岁,均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意识状态。病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验组方法
1.2.1.1物品准备:瓶装500ml生理盐水,输液器,非静脉标签纸,网套,输液架。
1.2.1.2冲洗装置制作方法:非静脉标签纸标识清楚的瓶装500ml生理盐水悬挂于输液架上,连接输液器钢针端,输液器另一端去掉头皮针,连接密闭式吸痰管冲洗接头。
1.2.1.3吸痰:操作者左手持吸痰管和中心负压吸引的连接部位,用拇指和食指控制吸引阀开关,右手将吸痰管沿着气管插管插入适当的深度开始吸痰,压力控制在40.0~53.3Kpa范围内,吸痰操作时间小于15秒,边吸引边旋转迅速退出吸痰管,待痰液彻底吸取干净后将吸痰管回抽,采用冲洗液将管腔内的痰液冲洗干净,然后将吸引阀开关回复原位以留待下次吸痰操作。
1.2.1.4具体冲洗方法:密闭式吸痰后,打开连接瓶装生理盐水的输液器调节开关,调节到合适滴数,以水滴刚好成线为宜,进行冲洗,同时右手按住密闭式吸痰管尾吸引阀形成负压,将滴注入密闭式吸痰管内的生理盐水吸出,达到冲洗密闭式吸痰管的作用。
1.2.2对照组方法:吸痰压力、时间及方式同实验组,吸痰后抽吸20~30ml生理盐水,从密闭式吸痰管冲洗接头处缓慢注入冲洗吸痰管。
2.结果
2.1两组冲洗过程中出现呛咳反应机率的比较。实验组冲洗过程中出现呛咳反应的机率较小(P>O.05);对照组冲洗过程中出现呛咳反应的机率较大(P<O.05)。见表1
2.2分别用多功能监护仪测定并记录冲洗过程中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比较两组冲洗前后HR和SPO2的变化。实验组HR和SPO2无显著变化(P>O.05);对照组HR和SPO2有差异(P>O.05)。见表1。
表1两组冲洗时出现呛咳反应的机率,及冲洗前后心率、血氧饱和度改变值的比较
*
3.讨论
临床工作中发现,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后,从冲洗接头处,用注射器注入20~30ml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冲洗用瓶装生理盐水24小时更换,用注射器反复抽吸,容易造成污染。二是用注射器推注生理盐水冲洗,容易出现推注力度过大或者力度不均匀,从而造成生理盐水反流至病人气道内,使气道受到刺激发生呛咳。三是冲洗接头连接注射器时,需要打开冲洗接头处小帽,容易造成肺泡塌陷,组织缺氧,增加VAP的发生。针对以上问题,我科室自制的密闭式吸痰冲洗装置,可以解决了以上诸多问题,并且可以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从实验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使用我院自制的密闭式吸痰冲洗装置,冲洗前心率改变小,冲洗前后血氧饱和度改变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了使用我院自制密闭性吸痰冲洗装置,可以改善患者的气道刺激,避免组织缺氧,是一种有效的吸痰冲洗方法,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丹.密闭式吸痰器与一次性吸痰管吸痰效果的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4):1705-1707.
[2]于丽娟.密闭式吸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及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6):71-72.
[3]诸纪芬,罗会华,胡小萍.密闭式吸痰管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有创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