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师德修养,重塑教师形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1

再提师德修养,重塑教师形象

陈荣光

陈荣光山东省栖霞市庄园中学265300

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因此,重塑良好的教师形象,直接影响着教师威信的建立和教师影响力的提高,从而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进行着一场全面深刻的教育改革,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中国带入一个开创的世纪,成为基础教育担负的重要使命。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今天的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重塑教师的良好形象。

关于提高师德修养、重塑教师的良好形象,大致来讲,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教师应具有素雅端庄的仪表风度

仪表风度是一个人的外在形态,或者说它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是很看重“第一印象”的,而教师在学生面前的“第一印象”就很重要。因为作为受教育者,学生们正处于成长期,还未完全定型,这时候他们往往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寻找自己崇拜的人。而教师往往是受崇拜者的首选。

西方的一位哲学家说过: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当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教师身上,这时,教师的发型、服饰、姿态、表情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总之,教师素雅、端庄、言行举止文明是重塑教师良好形象的基础。

二、教师应有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既是教师为人处世的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重塑教师良好形象的重要保证。

为人师表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道德的突出特征。它要求教师既要才能卓越,更要品德高尚;既要“言教”,更重“身教”;既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育人。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认为,教师,要学识渊博、道德高尚、以身作则,这样,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受其感化。

韩愈也指出:教师必须“以身立教”,他认为,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其身亡而教存”。

教师只有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有效地影响学生,完成造就人才的职责任务。今天,作为一名开创世纪的教师,为人师表更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根本,是学生在漫长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的精神榜样。

三、重塑良好的教师形象,还应具有博学好思的文化修养

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课堂上才能高瞻远瞩、启迪学生。否则,面对学生广泛而浓厚的求知兴趣,教师的教学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教育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都有良好的印象,只有那些学识渊博同时又富有极强的教学能力的教师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饱满挺拔的良好形象,从而赢得学生的信服和尊敬。

许多事例证明,学生往往能够谅解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诸多过错和失误,却不能原谅那些学生贫乏、思想肤浅、孤陋寡闻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虚无的,是苍白无力的。

作为人类文化传递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较之受教育者更多更广的知识基础。这正如俗话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在教学生时要让他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所谓的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的道理。这对教师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教给学生一些肤浅的、凌乱的、陈旧的知识,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只能让学生成为缺乏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书呆子”。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这样的教师也是不称职的。

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不间断地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接受新信息,以充实自己。这样学习渊博,良好的教师形象才能永远地树立在学生的心目中。

四、重塑教师的良好形象,还应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教师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者,是塑造新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崇高而又艰深。教师应具有奉献精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了教育事业执着前行。教师还应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教书育人,甘为人梯,用自己生命的潜能去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作为教师还应具有不图名利、甘于艰苦、安于清贫的精神,有“诲人不倦”的境界。

教师的形象是在教育教学中逐渐形成的,已形成的教师形象又无形地影响着教育教学过程的进行和效果,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在学生的心目中重塑良好的形象,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维护,完善和提高其形象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