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介入护理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室间隔缺损介入护理措施研究

夏欣

(长春市解放军第208医院放射科导管室)

摘要:目的探究室间隔缺损介入护理措施。方法抽选我科室2013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40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均采用室间隔封堵术予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介入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显效11例,有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其中18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0%;对照组中,显效7例,有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其中13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室间隔缺损介入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室间隔封堵术;介入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占全部活产婴儿的0.6%~0.9%,估计每年新出生的患儿高达l5万~20万,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诊断主要是评价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血管畸形和心脏功能状态,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时机和最好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对于室间隔缺损目前可采用介入疗法室间隔封堵术予以治疗。现抽选我科室收治的40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室间隔缺损介入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我科室2013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40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3~42岁,平均年龄(32.4±2.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4~39岁,平均年龄(30.5±2.2)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介入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保持呼吸道通畅、关注血氧饱和度监测

患者病情较轻,有时即使缺损较大,临床症状也较轻。对于可以合作的患儿及成年人可以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必要时使用镇静药物(如咪达唑仑),咪达唑仑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的作用,能降低肌张力,具有顺性行遗忘的功能,起效快,半衰期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但对呼吸有一定的影响,在使用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使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颈部垫软枕,使呼吸道拉直,必要时行气管插管[2]。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应根据患儿的病情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可以保留患者的呼吸,也可以辅助呼吸,一般采用对呼吸循环干扰较小的麻醉(需要麻醉医师的参与),护士协助准备好麻醉用物,包括气管插管器械、呼吸机或麻醉机、吸引器装备等。

1.2.2动态监护心率、心律及心律失常

几乎所有患者在经导管关闭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操作过程中都会有一过性的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间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等,均与导管在心室内操作有关,尤其是导管通过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时候。一般不需要处理,停止操作这些心律失常会自然消失。当心导管通过膜部室间隔缺损或心导管在室间隔的左心室面寻找缺损口时,由于心导管可能刺激室间隔内的左、右束支而引起束支传导阻滞,此时需要停止操作,如果停止操作束支阻滞仍无法恢复,可静脉注射阿托品0.5~lmg,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等传导阻滞恢复后再进行操作[3]。必要时协助医师安置临时起搏器。医师在术中更多地关注导管的操作及影像学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介入护士必须进行动态心率、心律及心律失常的监护,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为医师做到及时、有效的警示,协助医师正确的药物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2.3溶血的观察

溶血的发生主要与存在残余分流、封堵器未内膜化、血细胞遭受机械性破坏及自身的免疫有关,发生率较低,但危险性高,所以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观察患者的面色、血压、尿液颜色,高度怀疑溶血发生时进行实验室检查,一旦发生溶血,护士应协助医师立即处理,遵医嘱应用皮质激素、降压、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保护肾功能,给予患者饮水促进排尿[4]。随着封堵器内血栓的形成、心内膜内皮迅速增生覆盖,阻挡异常血流通过,溶血现象会逐渐消失,如不见好转或病情加重应协助医师钳取出封堵器或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1.2.4急性主动脉瓣、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观察

室间隔封堵器释放后可引起急性的主动脉瓣、三尖瓣关闭不全,主要是由于封堵器靠近主动脉瓣、三尖瓣或运送导管的过程中损伤三尖瓣而引起。护士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心前区不适、头部动脉的搏动感,动态观察患者的血压,注意脉压的大小、外周血管征,包括随心脏搏动的点头征、颈动脉和桡动脉处的水冲脉、股动脉处的枪击音,如发现其中的部分体征应立即通知医师予以确定并进行处理[5]。进行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加上室间隔缺损还可能出现右心衰竭的系列体征,护士应严密观察。

2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2.1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

2.2护理满意度

按照满分100分进行评定,60~80分视为满意,80分以上视为非常满意,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3结果

3.1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导管介入治疗技术的长足发展,90年代,经导管递送填塞装置以及封堵血管建立交通的技术逐渐开展,越来越多的以前只能经开胸手术治疗的心脏畸形可以通过介入性心导管术予以治疗。2001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Amplatze间隔缺损封堵器临床应用,这标志着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6]。

本研究是对我科室收治的40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显效11例,有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其中18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0%;对照组中,显效7例,有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其中13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加强室间隔缺损介入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翔鹏,李桦.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观察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82.

[2]曹慧,葛怡,郭菁蕾.成人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护理[J].中国循环杂志,2015,(s1):165-166.

[3]陈忠丽.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护理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1).

[4]郭慧敏.1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体会[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3,(10):1011-1012.

[5]王磊.128例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护理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5,(10):123-124.

[6]孟延芹.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心得与经验探讨[J].健康前沿,2016,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