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金良
(黑龙江省龙江县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100)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肿瘤患者MRI影像诊断分析。方法:选取40例脊髓肿瘤患者MRI检查影像表现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行MRI对肿瘤作出定位诊断及辅助性诊断100%,肿瘤位置位于颈段5例,颈胸段5,胸段20例,胸腰段3例,腰段4例,腰骶段3例。髓内型10例,髓外膜内型25例,硬膜外型5例。结论:MRI对椎管肿瘤的诊断有很高价值,椎管肿瘤肘静脉注射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可以了解肿瘤的血脑屏障及血供状况。
【关键词】脊髓肿瘤;MRI检查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5-0114-02
椎管内肿瘤是指生长于脊髓、脊神经根、硬脊膜、椎管内的脂肪组织及血管等处的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的统称。通常包括神经纤维瘤、脊膜瘤、胶质瘤、先天性椎管内肿瘤及转移瘤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多见,男性较女性多见。转移瘤则多见于成年人及老年人。MRI应为椎管肿瘤的首选或必选方法,它没有X线辐射,可以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上成像;不需椎管内药物注射即可达椎管造影效果。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脊髓肿瘤患者40例MRI检查诊断表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脊髓肿瘤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0~76岁,平均年龄39岁。首发症状为神经根性痛18例,肢体麻木无力17例,兼有根痛及无力3例,颈旁肿块1例,右下腹痛1例,头痛1例,有排便排尿困难20例。
1.2方法
胸段检查则往往需先作颈或腰段扫描,在下颈或上腰段放置胶囊丸作标记,以便确定胸段病变的确切节段。矢状面及横断面应作为常规切面,必要时辅以冠状面。矢状面层厚5mm,间隔3mm为佳,横断面的层厚及间隔可以为10mm或5mm。矩阵可为256×196。作椎管肿瘤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均需肘静脉注射Gd-DTPA,每千克体重0.1~0.2mmol,一次用量以10~20ml为宜。扫描可注射造影剂后即时进行,以观察肿瘤被造影剂灌注的情况,也可在注毕造影剂后5~10分钟后延迟扫描,了解血脑屏障及肿瘤内磁场改变状况,必要时在注造影剂后1小时或1小时后了解肿瘤增强后造影剂滞留时间,是否进入坏死腔或囊腔内。
2.结果
所有患者行MRI对肿瘤作出定位诊断及辅助性诊断100%,肿瘤位置位于颈段5例,颈胸段5,胸段20例,胸腰段3例,腰段4例,腰骶段3例。髓内型10例,髓外膜内型25例,硬膜外型5例。
3.讨论
髓内肿瘤矢状面T1加权可见病段脊髓增粗,对肿瘤的范围和形态显示最佳,有疑问时可辅以横断面或冠状面以便确定其真正为脊髓增粗,而不是髓外病变压迫脊髓出现的假性增粗。SE序列T1加权注Gd-DTPA可更好显示病变范围内不同的病理状况,如肿瘤组织常被显著增强,而呈高信号,形态为囊实质性,有结节,与脊髓组织之正常节段间呈浸润生长,分界不清,其中的囊变液化部分不被增强,仍为低信号,即为继发性脊髓空洞之表现[1]。肿瘤出血部分增强前即可为高信号。肿瘤周围可见低信号水肿区,肿瘤上方可见中央管积水,呈低信号不被增强。T1加权时因肿瘤内含水肿液可使信号增高,坏死囊变之液化部位及脊髓空洞部分,出血部分均呈高信号,肿瘤周水肿区也呈高信号,此时蛛网膜下腔之脑脊液也是高信号,因而肿瘤与脑脊液,肿瘤内各种不同病变之间的对比下降,不如SE序列T1加权及增强来得有价值。在分析髓内肿瘤内的不同信号区时,必须将各种病理变化加以分辨,不能视为整个异常区均为肿瘤组织,这样对于肿瘤范围的正确确定,以及手术范围的判别,放射治疗野的划定均有重要价值。因而注射造影剂是十分必要的,造影前的MR扫描,虽可以确定脊髓增粗的范围,但难以分辨肿瘤区及水肿区,也难以发现囊性部分。此外,脊髓肿瘤的增强效果常常高于脑肿瘤,甚至良性及低度恶性的肿瘤也可有较明显的增强效果。病变范围内增强显著的区域应作为手术的中心或活检的部位[2]。脊髓非肿瘤性囊肿常常不被增强,可作为鉴别肿瘤性囊肿与非肿瘤性囊肿的鉴别重点。
硬膜下椎管肿瘤常可使脑脊液蛋白量增高,可影响T1及T2弛豫时间,使T1加权及T2加权时脑脊液信号增高,此外,肿瘤内常有水肿液,可使T1加权时信号降低,而T2加权时信号增高,因而T1加权及T2加权肿瘤与脑脊液的信号对比均有下降,可掩盖较小的肿瘤结节。椎管内脑脊液有搏动,可产生运动伪影,且神经纤维瘤小结节往往与脊神经纤维相连,因而可因位置的变动而在同一水平有时扫描显示病灶,有时不被显示。T1加权注Gd-DTPA时肿瘤常被明显增强,在低信号的脑脊液背景下肿瘤可极易被检出。
MRT1加权增强显示硬膜下肿瘤最佳。横断面及矢状面,可见瘤结节位于蛛网膜下隙,被低信号脑脊液包围。横断面上见脊髓前后向或左右向移位。矢状面仅能显示前后向移位,左右向移位常表现为脊髓的压扁(假性增粗)。盲管部位表现为马尾神经的推移[3]。但硬膜囊仍保持椭圆形,没有变形、移位。由于肿瘤与脑脊液密切接触,因而T2加权时可被高信号脑脊液勾画出肿瘤轮廓,蛛网膜下隙的阻塞较易发生,使T2加权时肿瘤对侧之高信号脑脊液影渐渐变细或中断,而同侧的高信号蛛网膜下隙给撑宽,内见瘤体。硬膜下肿瘤可以单发,也可多发。常常可侵犯软脊膜或蛛网膜,增强时除可见肿瘤信号增强外,也可见脊膜增强征象。少数硬膜下肿瘤长得较大时可使骨性椎管受压,出现椎体后缘向前凹,或椎弓根间距增大或椎间孔扩大,椎弓受压变细。一般不破坏椎管,不出现组成骨骨髓信号异常。
MRI应为椎管肿瘤的首选或必选方法,它没有X线辐射,可以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上成像;不需椎管内药物注射即可达椎管造影效果。变换参数可最佳反映椎管正常解剖和椎管肿瘤组织的物理化学性能,可以显示组成骨的骨髓情况,脊髓血管情况,椎管肿瘤内的坏死、水肿、出血等不同病理特征。椎管肿瘤肘静脉注射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可以了解肿瘤的血脑屏障及血供状况。故MRI对椎管肿瘤的诊断有很高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福建,宋洁,刘干辉,陈业媛,肖香佐.脊髓内室管膜瘤的MRI诊断[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8.9(5):104-104.
[2]朱蔚林,黄勤,杨宏,曾白云,方泽鲁.54例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3,31(1):49-53.
[3]荆利娜,高培毅,周剑,林燕,隋滨滨.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对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9):1304-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