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小霞1吴婷婷2(1抚顺市传染病医院药剂科辽宁抚顺113005;2抚顺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辽宁抚顺1130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通过消毒隔离、加强基础护理、对症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家属进行有关HFM的健康知识宣教等方法治疗手足口病。结果:所有患儿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治疗手足口病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预防措施;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8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近年来具有爆发范围广、感染患者多、传染性强等特点。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疤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呼吸道感染、急性迟缓性麻痹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本文从手足口病的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等方面对手足口病进行论述。
一、病例定义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疤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疙内液体较少。口腔戮膜出现散在的疤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食欲不振、流涕、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心肺衰竭、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等。
(一)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婴幼儿最多,成人发病少见。四季都可发病,常见于4~9月份。皮疹常同时发生于手、足、口、肛周,但也有患者呈不全表现。全身症状轻微,发疹前可有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皮疹初为红色斑疹,很快发展为水疱,周围绕以红晕。个别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喉炎。病程约1周,很少复发。但以EV71型病毒感染者易发生严重的、致死性的并发症,如脑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脊髓炎、无菌性脑膜炎、高热惊厥等。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4至5日。脚掌、手掌,有时臀部,亦会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因而食欲减退。这些水及皮疹通常会在7至10日内消退。并发症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71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头痛、颈部僵硬、发烧、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二)流行病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EV71型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共同被认为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该病的潜伏期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手足口病于1957年在新西兰首次报道以来,目前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道,属于全球性的传染病。1958年加拿大人首次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致病病毒———柯萨奇病毒,1959年正式提出以“手足口病”命名,1974年SchmidtNJ等对1969~1974年间美国加里福利亚地区的幼儿脑炎和无菌性脑膜炎的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首次从一个脑炎患者粪便样本中鉴定到EV71型。随后,手足口病主要由EV71和CoxA6交替感染引起,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EV71感染除引起发热、口腔、手、足等部位发生疱疹外,还能够引起脑干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和脊髓灰质炎样麻痹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甚至死亡。但也有文献报道EV71,CoxA16所致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在发病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发热程度,皮疹,以及合并症方面均无明显差别。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保加利亚、匈牙利、美国等欧美地区相继爆发以急性迟缓性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延髓受损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为主要症状的手足口病,并从部分患者体内分离出EV71。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在亚太地区引起大规模或局部区域性的流行,并且引起多名患者死亡,如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国首次在1981年上海爆发手足口病以来,随后北京、天津、福建、河北、吉林、山东、西宁、广东、湖北、河南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尤其是天津,1983年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暴发,在托儿所和幼儿园2次暴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我国台湾省1998年EV71感染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软瘫和心肌炎。2008年爆发于安徽阜阳的手足口病仅仅从3月到5月的三个月时间患者就剧增到4382例。2009年上半年全国多省份爆发的手足口病引起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感染患者多、爆发范围广、传染性强等是这次爆发的主要特点,仅河南省就有患者41088例,死亡34例。
肠道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人是肠道病毒的自然宿主,因此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4~9月份,6~7月为发病高峰,但冬季发病较为少见。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的潜伏期为2~7d,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主要是通过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牙杯、玩具、食具、毛巾、手绢、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染;如接触被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污染。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三)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血清学检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2)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粪便、咽喉洗液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疤疹液以及脑、脾、肺、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3)核酸检验自病人血清、咽拭子、脑脊液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脑脊液、肛拭子或疤疹液以及脑、脾、肺、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一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薪膜疤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疙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手绢、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三、重点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目前针对肠道病毒EV71感染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并且对手足口病也没有特殊治疗药物,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预防保健措施,尤其对5周岁以下的婴幼儿,才能在根本上避免EV71的感染流行和手足口病的出现。
大力发展群众卫生运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打扫房间及环境卫生,减少飞尘,消灭苍蝇,清除垃圾,保持卧室空气清新及充足的阳光照射;注意饮食卫生,确保儿童饮食及饮水安全,保持儿童良好的个人卫生,并从小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保证儿童充足全面的营养及适当的体育运动,以增加抗病力,增强其体质。若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立即报告并隔离,有接触史儿童可进行检疫或隔离观察,以防止造成流行趋势,流行期间,亦可对有接触史儿童注射丙种球蛋白3-6ml预防感染。有报道采用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可产生干扰作用,从而控制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炎的流行,此为一种非特异性免疫措施。
目前针对肠道病毒EV71感染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并且对手足口病也没有特殊治疗药物,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预防保健措施,尤其对5周岁以下的婴幼儿,才能在根本上避免EV71的感染流行和手足口病的出现。专家提醒,手足口病防控的关键在于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1、洗手,家长喂养婴幼儿时要洗手,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2、经常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勤晒衣被。3、加强居室内空气流通。4、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5、给孩子准备食物时,要注意加热煮熟。6、纠正孩子吸吮手指、抠鼻孔及咬食玩具等不良小动作。7、发现孩子有发热、皮疹等情况,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此外,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免疫力。
(一)个人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健康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洗手,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本病流行期间家长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一定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勤打扫,勤通风,常晒衣被;若出现感染症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1)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2)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3)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4)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5)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6)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公共场所预防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幼儿园和小学在疾病流行期间要注意教室、宿舍的公共卫生,定期打扫,时常保持通风,对玩具、餐具等个人日常用品进行清洗消毒。
(2)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医疗机构要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患者接触的任何物品都要严格消毒后再使用,另外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必须消毒后再处理。如果患者增多或者出现死亡病例时,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3)接诊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处理完每一例患者后,都必须认真洗手或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4)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做好病家和疫点消毒工作,尤其对室内空气、接送车辆等的消毒;
(5)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严格执行晨检制度,一旦发现异常患者要采取及时送诊、居家隔离治疗和休息等措施,并对患者所用的物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拉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3.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6.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8.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本病扩散最有效措施。加强手足口病的各项监测,当疾控机构接到辖区有手足口病流行和爆发疫情时,应立即派专人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明确致病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掌握流行规律。另外在我国建立EV71病毒流行的监测网络,对了解EV71的流行情况、辨明基因型、毒力、致病性等相关因素,预测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健康教育方式
患儿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后,责任护士采取一对一的方法,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家属进行手足口病知识的宣教、指导,耐心、准确回答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强化卫生保健意识。患儿一旦发病,家属易出现恐惧、紧张心理,嘱患儿家属不要恐慌,告知家属多数手足口病感染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隐性感染比例较高;多数患儿发病突然,但病程较短,多在1周内痊愈。手足口病疫情控制也并不复杂,主要是做好患儿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
四、讨论
预防和隔离措施预防手足口病,最关键的是15字口诀: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目前,我国手足口病发病率上升,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因此,除了及时发现患儿、及时隔离和治疗以外,最重要的是运用健康教育手段广泛传播预防知识,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把预防手足口病知识告诉家属,让家属懂得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能有效的提高手足口病患儿家属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从而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治疾病意识。手足口病是肠道病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传染病如不及早隔离治疗,易使疫情扩散,所以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家属进行卫生常识宣传教育,使他们主动配合做好隔离管理工作,同时深入发动群众,宣传防疫工作的重要意义,使群众积极响应,实行“群防群治”,才能达到消灭传染病的目的。不仅医院要开展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工作,社区、全社会都要开展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普及工作,以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1995799一808[2]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现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4(1):29.
[2]万俊峰,朱理业,刘红曹.阜阳市手足口病(EV71感染)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安徽医学,2008,29(4):344-5.
[3]张寿斌,廖华,黄呈辉,等.深圳237例手足口病肠道病毒血清型基因及临床特征[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1):38-41.
[4]ChanLG,ParasharUD,LyeMS,eta.lDeathsofchildrenduringanoutbreakofhand,foot,andmouthdiseaseinsarawak,malaysia:clin-icaland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hediseasefortheoutbreakstudygroup[J].ClinInfectDis,2000,31(3):678-83.
[5]王敬华,刘双林.肠道病毒71型与儿童手足口病[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3):3336-8.
[6]李燕婷.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6):316-7.
[7]陈建伟.浅谈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3):335-6.
[8]韦全剑,马前坡,武常峰,等.临泉县542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分析[J].安徽医药,2009,13(5):538-9.
[9]杨智宏,朱启容,李秀珠etal.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
[10]朱亚君.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J〕.当代护士,2008,10(1):39
[11]赵敏,古家常.重症手足口病13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