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任务型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感悟“任务型教学”

吕艳芹

关键词:任务;活动;反思

作者简介:吕艳芹,1970年出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为莱阳市府前中学英语教师、副校长。多次被评为地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教科研先进工作者,作为烟台名师培养人选,曾于2008年赴英国圣约翰大学接受培训。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尽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尽可能这样要求自己:每节课都根据不同的话题,设计不同的活动,完成一定的任务。但到英国培训的第一节课,就让笔者感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让笔者重新认识了什么是“任务型教学”。

这节课的任务是“相互认识”。是啊,我们一行三十五人,一路上旅途劳顿,大家互相帮助,已经成为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团队了。但对团队中的教师,却是既熟悉又陌生,虽然一看便知是团队里的人,却并不知晓对方姓甚名谁,其它个人情况就更是一概不知了。所以,当老师宣布学习任务时,笔者心里还真是为之一动,老师真是善解人意呀,知道我们想要的东西。可是,老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让我们相互认识呢?是不是让每一位学员站在大家面前,说出自己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爱好、特长等等?这样的自我介绍我们做过无数次,当学生时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要做,当老师后每接一批新学生也要做,但效果并不很理想,往往是一节课下来,记住的只是少数,大部分还要在以后的接触中慢慢认识。

出乎意料的是,两位老师开始指挥我们干起了“体力活”,先在教室中央,由十八名学员各搬一把椅子,背朝内摆成一个圆圈,剩余的人再搬来十八把椅子,背朝外摆在外围,每把椅子上坐一人,这样里外两圈椅子上的人就两两相对了。“难道要让我们到圆圈中央去做自我介绍?就象幼儿园的孩子上舞台一样?这也未免太小儿科了吧?”有人这样窃窃私语。还有的在猜测,“难道只让对面的两个人互相认识吗?效率也太低了吧?”到底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

大家都坐好后,还空一个座位,一位叫Jan的老师坐上去。另一位老师Christine开始交待任务了:相对的两个人按照老师出示的话题进行交流,时间仅限两分钟,听到老师拍手后结束,要求只用英语交流。第一个话题是“Introduceyourself,suchasyourname,yourbirthday,yourfamily,etc.(介绍自己,例如姓名,生日,家庭等)”。嘿,这也太简单了吧,有什么好说的?对面的两个人面面相觑,正不知由谁先开口呢,老师喊了声“start”(开始),刚才还故作矜持的“教师团”,也不知在谁的带领下,一齐开了口,教室里立刻象炸了锅,未经准备与修饰的语言,一个劲地从嘴里往外冒。连笔者这个性格内向、缺乏与陌生人交往能力的人,都没有了任何的顾虑。正说得兴起,两分钟到了,老师拍手示停,我们却意犹未尽。

老师宣布第二道命令:内圈的同学原地不动,外圈的同学向左移动一个座位,开始第二个话题“saysomehtingaboutyourhobbies”(介绍一下自己的爱好)。这次面对的是另一位“陌生的”朋友,所以我们还是从姓名开始交流的,如此一来,想说的话更多,教室里更加热闹。只可惜两分钟太短,老师又拍手喊停了。

就这样,一轮接一轮,不知不觉我们已经移了十几个座位,谈了十几个话题,这些话题包括:喜欢的食物、工作单位状况、所教的学生、身为教师的喜好与厌恶、擅长与不擅之处、学生的压力等十多个。这些话题都与平时的生活、工作紧密相关,大家都有材可谈,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所以越说越起劲,兴起时甚至有人拍手,有人跺脚,有人起立,有人大笑,这一定是在谈话中彼此擦出思想火花了。

说心里话,笔者对自己此次参加培训的过程有过多种设想,想的最多的是自己将有六周的时间,在异国大学校园里读读书、听听课,业余时间上上网、逛逛街,远离尘嚣,摆脱压力,重温平静而详和、充满智慧和思考的大学生活。而笔者却从没预想过,一帮平均年龄超过三十五岁的中学教师,会如此充满活力,会在课堂上如此“孩子气”。如果换成是我们的中学生来上这节课,可想而知,场面又会是如何的热烈!

反思自己的课堂,笔者认为这节课的成功秘诀有两点:一是合适的话题,二是恰当的活动形式。

这节课的中心话题是“Knoweachother(互相认识)”。围绕中心,教师设计出十几个与之相关联的话题。由于这些话题都与生活密切相关,表达起来不需要构思,甚至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而认识这个团队当中的每一位,也正是我们这些学员迫切需要的,教师提供的这个机会,正好帮助我们打破了不必要的矜持。试想,如果这节课的主题不是这样贴近现实,不是这样贴近我们的需要,还会不会取得相同的效果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也正应了《新课程标准》中对任务型教学中设计任务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具备意义性、完成性、差距性、运用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这节课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脚师设计的任务之焦点是解决了“相互认识”这一实际问题,而这个问题是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的,是具体有意义的,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因此才激发起我们这些“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

活动形式恰当与否关系到任务完成的成败。这节课的“相互认识”任务的完成,是通过学生“一对一”对话的形式进行的,而这里的“一对一”对象又不是固定的,是不断变换的,是随机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可变性”和“随机性”,才让学生产生了更高的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用到的目标语言是很丰富的,但这些语言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使用的,它们都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语言形式为目的。对这些语言的掌握程度,学生间的差异是很大的,但教师并没做统一的要求,而是直接通过课堂,让学生用英语完成真实的任务。在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汲取、互相补充、不断积累。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完成了“相互认识”的任务,而且在谈话中加深了友谊,为课余的交往提供了话题。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但它对我们的影响还刚刚开始。

美国学者威廉·亚瑟·活德把教师分为四种类型: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对我们这两位教师,用上“卓越”一词好象太严肃,但笔者认为,她们是不凡的,是智慧的,她们巧设小计,就让我们“金口为开”,甚至“喋喋不休”。更重要的,她们让我们更深地领悟到“任务型教学”的魅力了。

参考文献:

[1]王曾选.中学英语教学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3]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府前中学

邮政编码:265200

Reflectionon“Task-basedTeaching”

LUYanqin

Abstract:TheapplicationoftaskteachinginjuniorhighschoolEnglishclassroomteachingcaneffectivelymotivatestudents’learningmotivationandinterest;improveclassroomeffectandstudents’Englishcomprehensiveability.Buthowtowittilydesigntasksandflexiblyarrangeactivityformsisanissueteachersmuststudyforalongtime.

Keywords:task;activities;ref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