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红杰杨丽莉(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辽宁沈阳110168)
【摘要】对精神疾病患者开展整体化护理模式,有效地开展心理护理,运用心理学知识给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有助于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顺利完成观察和护理工作,配合医生治疗,可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的共同特征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症状。患者的精神活动脱离现实,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以及思维、情感、意志之间不协调[1]。患者的各种异常活动不被别人理解和同情,甚至会遭到他人的指责,加之病人病重时丧失自知力,没有求治欲望,不配合护理及治疗。所以根据患者心理特征,对住院不同阶段的患者及时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后续的治疗及康复尤为重要。现将精神疾病治疗中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新入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1.1与新入院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患者新入院后,因对病房环境陌生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烦躁情绪。此时护士应主动热情,通过良好语言、行为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对安静合作患者及时安排床位,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洗漱间,卫生间等情况,使患者感到温暖舒适。对不合作患者,要掌握病情特点,运用不同接触方法,可以从患者兴趣、爱好着手,与患者交谈,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取得患者的信任,然后在谈及病情。对于抑郁患者要主动接触,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患者倾诉内心想法,为其排忧解难。对于恐惧患者态度温和,耐心并与其多接触交谈,以排除造成恐惧的心理因素。在做心理护理时要耐心倾听,适当巧妙地转换话题,使其讲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2]。要针对患者心理,应适当的语言沟通,劝导患者安心住院。
1.2取得患者陪护家属的信任,得到家属的有利配合
患者家属来院时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不够,心情迷茫,不知所措,应给予理解,应告知陪护患者的注意事项,面对患者的精神症状时的应对措施,讲解何为危险品和危险品收集制度,向家属做好精神疾病健康宣教工作,使其对自己陪护的意义和责任有所了解,使家属充分相信我们的医疗护理工作,并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使我们的医疗护理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2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
2.1对治疗阶段患者的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对治疗的态度,并告知患者治疗计划及讲解各种治疗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治疗的目的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经常关心询问患者饮食,睡眠,排便,心情等情况,及时征求患者意见和要求。了解患者病情动态变化和心理状态,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护士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并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如抑郁患者用有积极意义语言激励患者,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有罪恶妄想的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和疏导,对夸大妄想的患者避免与其争辩,对于神经症患者,应引导患者认识病因,分析病因与治疗的关系,给予安慰与鼓励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是帮助别人以正确态度对待疾病,从而认识到住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2患者康复阶段的心理护理
护士应从预防的角度出发,耐心向患者讲述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原则及长期服药的必要性,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协助患者制定治疗计划,鼓励患者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引导面对生活中的挫折,鼓励患者多参加健身娱乐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维护健康,预防复发,为早日回归社会奠定基础。
3出院前的心理护理
3.1做好家庭系统支持工作。
帮助家属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常见症状、特征,用药的方法和不良反应,向家属讲解监督患者服药、监护患者行为变化的意义。同时告知家属理解患者,给予支持和关爱,促进疾病的痊愈和自知力的恢复[3]。
3.2做好社会支持系统工作。
全面的,大范围的到社区、街道、机关单位讲解精神疾病知识,使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都有一个广泛的了解,使领导、同事、朋友、邻居对精神疾病的患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不要排斥,不要讥笑,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综上,通过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可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病痊后充满自信,消除悲观情绪,逐步回归社会和家庭。
参考文献
[1]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2]徐艳.心理护理在精神科开放式管理病房中的应用.中国护理管理,2006.1(15):48.
[3]马玉梅,高长锁.利用恢复期精神病患者正性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9.2(2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