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临床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临床特点分析

方修双

方修双(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第二人民医院五官科113206)

【中图分类号】R76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155-01

【摘要】目的探讨非变应性鼻炎(NAR)与变应性鼻炎(AR)的发病时间、分型、诱因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09年4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976例鼻炎患者,通过病史采集、鼻分泌物涂片等检查对其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分型、诱因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6例鼻炎患者经过试验,NAR患者379例,占38.83%;AR患者597例,占61.67%;NAR以女性居多,AR以男性为主;NAR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AR多发于秋季;NAR患者以鼻塞和流鼻涕为主要临床表现;AR患者以打喷嚏、鼻痒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且AR患者鼻腔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性细胞高于NAR患者。结论NAR与AR的发病时间、年龄、临床表现及比分泌物涂片检查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非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临床特点

鼻炎指的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炎症;分为非感染性鼻炎和感染性鼻炎,其中将非感染性鼻炎分为非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鼻炎;其临床表现有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等。通常应用变应原的检测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检测出变应原的患者诊断为AR[1]。

AR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将其定义为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粘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速发反应的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2];NAR是一组鼻炎的总称,包括嗜酸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等。本文笔者选取2008年4月~2009年4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976例鼻炎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NAR与AR的发病时间、分型、诱因及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8年4月~2009年4月以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等典型高反应性鼻病为主要临床表现首次就诊的976例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特异性皮肤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所有患者一周内均未服用过交感神经类、抗组胺类、茶碱类、皮质类固醇类等药物,且试验部位未破损者。AR诊断标准采用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并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3]。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经过试验976例患者中NAR患者379例,占38.83%;AR患者597例,占61.67%。

2.2NAR患者与A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本研究中NAR379例患者,年龄5~79岁,平均年龄42岁;AR597例患者年龄5~75岁,平均年龄40岁。从患者的发病年龄看NAR患者以女性居多,中青年高发;AR患者以男性为多,青少年高发。见表1。

表1NAR患者与A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性别年龄NARAR男性女性男性女性

>10岁592110

10~19岁1725177106

20~29岁333011957

30~39岁831173516

40~49岁15271911

>50岁7111214

总数160219383214

2.3NAR与AR发病的季节:NAR发病无季节性;AR发病具有季节性,以秋季发病为高发。

2.4NAR患者与AR患者首发症状、分类及分度:NAR的首发症状以鼻塞、流涕为主,AR以鼻痒、打喷嚏伴眼部症状为主发病时间;可分为轻、中、重度,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

3.结论

鼻炎是由鼻腔黏膜炎症反应而导致的急性或慢性症状性疾病,在西方发达国家患病率为20%~40%;将鼻炎分为变应性鼻炎、非变应性鼻炎、职业性鼻炎和其他鼻炎综合征[2]。NAR与AR临床表现为鼻粘膜高反应性症状,正常的黏膜反应是一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保护性反应,但当局部神经体液环境和免疫调节超过正常生理范围,即形成鼻黏膜的高反应性。若这种高反应症状持续出现,在临床上就表现出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AR是一类以IgE介导的鼻腔黏膜炎性疾病,NAR患者虽然检测不到特异性IgE,但其发病中涉及到的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与AR相同,因而出现相似的临床表现[4]。

因NAR与AR临床症状的相似点,AR除了较NAR的鼻部和眼部症状重其他的症状不易区分,使两种疾病不易鉴别,通常应用变应原的检测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本文笔者通过对9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其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以及主要临床症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Olsson等[5]研究显示AR的患病率明显高于NAR;NAR中以女性多于男性,可能的原因是激素水平和心理特点有关,而AR中的男女比例则相反。AR的治愈困难较大,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还是以缓解症状为主。本组研究976例患者中AR患者597例,占61.67%,与有关报道相符。

参考文献

[1]孟粹达,李琳,姜晓丹等.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临床特点初步分析.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12.45(12):999~1002.

[2]解亚玲,海英等.哈尔滨地区51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变应原谱分析.中国临床医师杂志,2012.3.6(5):93.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武夷山).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977~978.

[4]BousquetJ.VanCauwenbergeP.KhaltaevN.Auergicrhinitisanditsinpactonasthma.JAllergychinInnunol,2001.108(5):147~334.

[5]OlssonP.BerglindN.BellanderT.etal.Prevalenceofself-reposed.Allergicandnonallergic.Rhinitissympiomsinstockholm:relationtoage,gender,olfactorysenseandsmoking.Actaotolaryngol,2003.123: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