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产妇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刘书莲

刘书莲(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湖北荆州4341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046-02

【摘要】目的观察产妇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诊断与探讨治疗措施。方法21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给予常规吸氧、输血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治疗,如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死胎者进行引产或剖宫产,出血不止者使用纱条子宫腔填塞,治疗结束后观察新生儿存活率、产妇抢救成功率。结果2007年~2009年收治9例DIC,其中产后6例产前3例;活产新生儿6例,围产期儿死亡3例,新生儿成活率66.67%;产妇在给予急救后,抢救成功5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55.56%。2009年至今收治12例DIC,活产新生儿10例,围产期儿死亡2例,新生儿成活率83.33%;产妇抢救成功8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66.67%。结论早发现、对症治疗是抢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键,肝素临床使用尤应慎重。

【关键词】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初产妇存活率抢救成功率

将我院自2007以来,产科21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诊治情况做一回顾性分析,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纳入

符合1987年首届中华血凝学会提出DIC(修正案)的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1],且为初产妇,客观检查依据明确,排除严重躯体疾患及心、肝、肾严重病变,无药物滥用及酒精依赖史的精神正常,依从性好的患者,在其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纳入21例患者进入本研究。

1.2一般资料

21例患者均为我院产科住院患者,年龄最大者42岁,最小者24岁,平均28.2±1.3岁;DIC发生时间:产后发生14例顺产后6例,剖宫产后8例,产前7例其中孕周最小者22±6周,最大者40±2周;并发症:合并胎盘前置者3例,产后出血者1例,羊水栓塞1例,死胎1例。

1.3诊断依据

症状表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不凝症状,出血量:1325~4718ml,平均2416±500ml。出血情况:皮下出血7例、大便潜血(+)5例、血尿5例、会阴侧切渗血2例、腹腔内出血2例。3例患者发生心衰、肝肾功能不全等多脏器损害。

血液检查:①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较正常而言,均存在血红蛋白计数降低的现象,其中15例患者仅为30~59g/L,4例患者60~89g/L。②血液学检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血液学检查结果汇总(n=21)

血小板(×109/L)凝血酶原时间(s)纤维蛋白原(g/L)

最高值(max)90791.40

最低值(min)25200.29

1.4急救措施

患者入院后在立即给予吸氧、输血、开启静脉通道,实时监测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抢救措施基础上,依据产妇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否适时终止妊娠,并继续给予如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对症治疗,其中死胎者进行引产或剖宫产,出血不止者使用纱条子宫腔填塞。

2结果

2007年~2009年,我院产科出现及收治9例DIC,其中产后6例,产前3例;活产新生儿6例,围产期儿死亡3例,新生儿成活率66.67%;产妇在给予急救后,抢救成功5例,死亡4例,因脏器损害者2例,产后大出血者2例,抢救成功率55.56%。

2009年至今,我院产科出现及收治12例DIC,其中产后8例,产前4例;活产新生儿10例,围产期儿死亡2例,新生儿成活率83.33%;产妇抢救成功8例,死亡4例,其中死亡患者均为使用肝素治疗,抢救成功率66.67%。

3讨论

DIC虽仅是产科并发症,然由于其病发严重、迅速,致死率高,而引起妇科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究其成因多与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等多种因素关系密切,但其病理机制为何,尚待研究[2]。目前,较为公认的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促凝物质进入母血循环,从而引发DIC。因此,在其抢救过程中,重视原发病导致的凝血因子的消耗,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容量[3],避免大出血现象的发生,可有效降低DIC产妇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本研究既是以此为治疗主旨,在对症干预过程中及时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因此,21例患者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但并无患者因此而死亡,而且2007年~2009年的新生儿成活率66.67%,产妇抢救成功率55.56%;2009年至今的新生儿成活率83.33%;产妇抢救成功率66.67%。提示:随着医学技术、药物研发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早发现早治疗,更多的重视诱因及对症治疗可有效提高成功率。

同时,研究中出现的2例死亡病例是由于使用肝素引发,众所周知,肝素为临床常用抗凝剂,使用原则为早期、足量,主要通过阻断凝血过程,防止血小板凝血因子过度消耗而发挥作用,然而在本次研究中导致死亡病例的出现,可能与DIC发病迅速,高凝期出现时间较短,其后迅速进入消耗性低凝期、纤溶亢进期有关,可见,提示我们在临床急救产科DIC患者的过程中,凡是可通过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而能得到有效治疗的产科DIC病人在使用肝素是尤应慎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血栓与止血组.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会会议制定的DIC四项诊断参考标准[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3):165-168.

[2]张艳婷,陈江丽,徐元春.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0例诊治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1):61-62.

[3]金玉姬,韩元一.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34(7):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