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明杰(黑龙江省饶河县中医院155700)
【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423-02
【关键词】皮肤瘙痒中医治疗
(一)血热
1.临床表现:见于青壮年人,好发于夏季。皮肤瘙痒,触之灼热,遇热尤甚,遇寒则轻,搔破呈条状血痕。口干心烦,情绪急躁则痒甚。舌红苔薄黄,脉数。
2.病因病机:青壮年血热禀赋,过食辛热或情绪烦躁,引动风生而致身痒。
3.治法: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4.方剂:止痒息风汤(朱仁康经验方)加减。
药物:生地10~15g,当归10g,丹皮6~10g,赤芍10~15g,玄参15g,白蒺藜10g,蝉衣6g,防风10g。
方义:生地、当归、丹皮、赤芍、玄参凉血清热,白蒺藜、蝉衣、防风消风止痒。
加减:心烦口渴加知母、黄芩清热,身痒灼热加苦参、地肤子清利。
5.变通法:可用四物汤(《局方》)合消风散(《医宗金鉴》)加减,药如荆芥、蝉衣、防风、知母、石膏、生地、当归、赤芍、苦参、胡麻仁等,以祛风泄热为主。
(二)血虚
1.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虚者,秋冬为多。皮肤干燥,遍布抓痕,夜间痒甚,经常搔抓处出现苔癣样变化,皮肤脱屑如糠秕状。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舌淡,脉虚细。
2.病因病机:气血不足,血不养肤,血虚风燥。
3.治法: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4.方剂: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加减。
药物:当归10g,生熟地各10g,天麦冬各10g,天花粉10g,生黄芪10~15g,胡麻仁10g,刺蒺藜10g,蝉衣6g。
方义:当归、熟地补血,黄芪益气,生地、天冬、麦冬养阴,花粉、胡麻仁润燥养肤,刺蒺藜、蝉衣祛风止痒。
加减:若病久入络加桃仁、红花祛瘀,皮肤肥厚加丹参、姜黄活血,血虚加旱莲草、何首乌养血,痒甚加皂角刺、苍耳子祛风止痒。
5.变通法:阴血亏虚者可用当归饮子(《济生方》)加减,药如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芪、荆芥、防风、蒺藜、首乌,养血祛风。
(三)风盛
1.临床表现:多发于春季,周身皮肤瘙痒,痒无定处,搔破出血,日久不愈,皮肤呈苔癣样变,状如牛领之皮。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2.病因病机:肌腠不密,风邪外侵,郁久生热。
3.治法:祛风清热止痒。
4.方剂:乌蛇驱风汤(朱仁康经验方)加减。
药物:羌活6~10g,蝉衣6~10g,防风10g,荆芥10g,银花10g,连翘10g,黄芩10g,乌梢蛇6~10g。
方义:羌活、蝉衣、防风、荆芥祛风,银花、连翘、黄芩清热,乌梢蛇搜络止痒。
加减:痒甚加钩藤、蒺藜祛风止痒,见血热加丹皮、赤芍凉血清热。
5.变通法:风热者可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加蝉衣、防风等,清热祛风。
(四)风湿
1.临床表现:多发于长夏之季,青壮年居多,皮肤瘙痒剧烈,搔抓后起水疱、丘疹、流水,皮肤湿烂,导致湿疹样变。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病因病机:素体湿邪内蕴,复感风邪外侵,风湿相搏热郁皮肤而致。
3.治法:祛风化湿,清热止痒。
4.方剂:全虫方(赵炳南经验方)合二妙散(《丹溪心法》)加减。
药物:全蝎6g,皂角刺10g,白蒺藜10g,威灵仙10g,苦参10g,白鲜皮10g,黄柏6g,苡仁15g,赤小豆15g,车前子10g(包)。
方义:白蒺藜、威灵仙祛风,苡仁、赤小豆、车前子、白鲜皮化湿,苦参、黄柏清热,皂角刺、全蝎透络解毒。
加减:发于下半身加牛膝,上半身加荆芥,局部抓破感染者加蒲公英、银花、野菊花。
5.变通法:如湿热内蕴,胸胁苦满,心烦口渴,便干尿黄,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清热化湿。
(五)风寒
1.临床表现:多发于冬季,皮肤瘙痒多见于头面、前胸、颈周、双手等暴露部位,寒冷诱发或加剧,逢热或汗出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2.病因病机:素体阳气不足,风寒外侵肌腠,郁结不去而致痒。
3.治法:祛风散寒止痒。
4.方剂:麻黄桂枝各半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麻黄3~6g,桂枝6g,白芍6~10g,荆芥10g,防风10g,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6g。
方义:麻黄、桂枝祛风散寒,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甘草调中,姜、枣和胃。加荆芥、防风以增强祛风止痒作用。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益气,阳虚加附子、干姜温阳。
5.变通法:若气虚不足,风寒外侵者,可用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合桂枝汤(《伤寒论》)加减,药如黄芪、防风、白术、桂枝、白芍、甘草等,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参考文献
[1]喻文球,黄泰康.中医皮肤病性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2000.299-300.
[2]徐丽霞.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药治疗近况.河南中医,2002,22(3):75-76.
[3]徐宜厚,王保方,张赛英.皮肤病中医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4]高晓芬.唐定书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思路与经验[J].四川中医,2005.
[5]赵伍,谢本立.当归饮子治疗老年瘙痒症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