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语文教学应当以“读”为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1

略论语文教学应当以“读”为本

高泽文

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733399

以读为本并不是什么发明创造,它原是各民族语言课程的固有传统,是古今中外教育家们早已认定的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面对以讲代读的课堂教学现状,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想办法、找时间、下决心来引导、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情趣,使他们逐渐能自觉地读、爱读、会读。

一、语文学习中“读”的形式

读的第一种形式是诵读。我国历代童蒙教育以诵读为主,以“日诵万言”为美德,大家所熟知的“读书之声满天地”是对这一风气的生动描写。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的听、读、重读、抄写,用手和舌头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叶圣陶先生也说:“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重视诵读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任何工具的掌握和运用,都必须反复练习,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方能得心应手。语言的练首先就是读。这是因为:第一,语言首先是诉诸声音的,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对语言的记忆首先是声音的记忆,毫无疑问,只有诵读才能形成这种记忆;第二,只有诵读才能形成语感。语感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根基,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诵读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积累语言材料。有人说“口语没有语法”,其实不是没有,是融化在语言之中了,不需要特意去学,更不能倒过来用语法规则去学。中小学生迫切需要的是通过说和读积累足够的语言材料,语言材料积累多了,自己就可以凭实践经验去说去写,语法规则也就不期然而然地掌握了。而由于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局限,他们对所学的语言材料不可能完全理解,死记硬背就在所难免。正因为如此,古人又特别重视背诵,称之为“立根脚”,用今天的眼光看,它正是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材料最有效的方法。有人把背比作电脑的使用,先输入再编码,十分恰当。在背上下过功夫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的冰山就会化作知识和智慧的长河,使人终身受益。现在,学生对课文“多数只是看看而已”,正犯了古人十分忌讳的“目学之病”。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读”的方法

1.要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跟做任何事情一样,一定要有一个规矩。俗话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要求学生上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细看注释,参考“思考和练习”,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规定学生要做到读懂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并提出问题。教师要定期检查督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要以“读”为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文的理解、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化,进入文章角色,更要靠读。读,既是我们中国语文传统的教法,也是学生最佳的传统学法。课内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如果是散文和诗歌,读的时间还可以更多些,应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为辅的原则。通过读,学生能领悟教师不易讲清的语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要多方引导,激发学生读书的情趣。我们平时要重视对学生读书的引导,既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朗诵表演,开诗歌朗诵会,参加朗诵比赛等活动。我们还应开辟第二课堂,使课内读文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外阅读是学生独立的、自动的阅读,同兴趣有直接关系。我们要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其他有益的读物。这样多方引导,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