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乐
(南京同仁医院儿科江苏南京211102)
【摘要】目的:探讨蓝光照射治疗对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8例ABO溶血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5%,对照组为87.04%(P<0.05)。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粪胆素高于对照组(P<0.05),黄疸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缩短。结论:ABO溶血性黄疸患儿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胆红素,值得推广。
【关键词】蓝光照射;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1-0137-02
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前者可自行消退,后者不能自行消退,且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损害患儿的神经系统,引起智力障碍、听力丧失等后遗症[1]。ABO溶血性黄疸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类型,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蓝光照射是其常用治疗方法,可胆红素排除体外,提高治疗效果[2]。我院从2014年1月~2015年11月对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患儿采用蓝光治疗照射,效果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4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08例ABO溶血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54例中,男31例,女23例,日龄1~28d,平均(2.31±0.45)d;对照组54例中,32例,女22例,日龄1~28d,平均(2.29±0.47)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激素、苯巴比妥、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抗感染药物、人血丙种球蛋白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用黑色眼罩、黑布遮挡患儿眼睛、会阴等部位,8h/次,照射间隔时间为12~16h,连续治疗4d。
1.3疗效判定
显效:皮肤黄染消失,胆红素达到正常水平;有效:皮肤黄染部分消退,但胆红素达到正常水平;无效:未达到上述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54例中,显效29例(53.70%),有效24例(44.44%),无效1例(1.85%),总有效53例(98.15%);对照组54例中,显效20例(37.04%),有效27例(50.00%),无效7例(12.96%),总有效47例(87.04%)。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P<0.05)。
2.2两组血清胆红素、粪胆素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粪胆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粪胆素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血清胆红素、粪胆素比较
*
2.4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54例发生不良反应4例,发生率为7.41%,观察组54例发生不良反应13例,发生率为25.93%,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P<0.05)。
3.讨论
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机理在于胆红素能够吸收一定波长的光线(450~460nm),从而改变结构、性质和排泄途径[3]。
而蓝光的波峰与胆红素的最大吸收波长相同。皮肤中脂溶性的未结合胆红素在蓝光照射下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水溶性异物体,随胆汁排
泄至肠腔随粪便排除或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4]。光疗的作用是对体表的未结合胆红素有效,而蓝光照射可以将体内深部胆红素转移至体表,利于光照治疗,较药物的治疗效果更好。但蓝光照射可能相出现腹泻、发热、皮疹等现象,但治疗过程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核黄素,以补充蓝光照射引起的核黄素水平下降;照射前要遮挡眼睛、会阴部等敏感部位,治疗过程中出现青铜症状时,要立即停止照射。
本组资料中,观察组经过蓝光照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的对照组,胆红素下下降更明显,且能缩短病程及住院时间(P<0.05)。提示蓝光照射与药物联合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有更好的效果。
总之,ABO溶血性黄疸患儿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胆红素,缩短病程及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林送.影响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预后多因素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7):1178-1179.
[2]杨春鸿,金晓秋.蓝光间歇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3,8(23):3799-3800.
[3]黄艳春,彭曙辉.蓝光间歇照射与蓝光持续照射辅助黄疸茵陈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5):3944-3946.
[4]刘冬容.间歇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5):37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