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分析

粟海燕

粟海燕(湖南省邵阳中心医院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目的分析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取82例肝脏穿刺组织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案例。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将82例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HE染色处理,实验组采取免疫组化染色进行检查。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切片质量与确诊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切片优良率(97.56%)相对于常规组患者的切片优良率(78.05%)有明显优势,数据差异突出,优良率数据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实验组患者的确诊率(39例,95.12%)相对于常规组患者的确诊率(31,75.61%)有明显优势,数据差异突出,优良率数据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免疫组化染色对于病理技术质量控制有着显著的影响,能够显著提升切片的质量,从而提高临床确诊率,临床应用价值突出,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免疫组化染色;病理技术;质量控制;影响

临床中病理技术是病理学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同时在几乎所有的环节当中都有着较高的质量要求,不能出现任何的差错,切片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所以切片的质量在临床中非常重要[1]。伴随着社会的持续性发展,诊断技术不断改进,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在临床当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成熟,但是因为临床中所要求的“0”差错特征,在免疫组化染色工作中实行质量控制也显得非常重要[2]。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本文有我院为例,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在病理技术质量控制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取82例肝脏穿刺组织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案例。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将82例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实验组总共41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7例,平均年龄(53.4±4.8)岁;常规组总共41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5.24±5.0)岁.两组患者多项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HE染色处理。实验组采取免疫组化染色进行检查,具体方法为:实行切片后脱蜡处理,在常规环境下放入到3%的双氧水中完成20分钟浸泡,之后用PBS实行三次以上冲洗,冲洗时间务必超过15分钟。应用700ml的PH值为6.0的柠檬酸缓冲液加入到1000ml烧杯当中并加热促使其沸腾,在烧杯中加入HBsAg、HBcAg、ki-67、CK19抗体的切片,加热15分钟之后取出。在常温之下冷却时应用PH值为7.4的PBS清洗,次数与时间与之前相同。对所有切片实行一抗处理,存放在4℃的冰箱当中,用PBS冲洗后切片滴入二抗,放入常温下孵育10分钟,最后在PBS冲洗后应用5至10分钟的DAB显色处理,水洗之后应用苏木精衬染,应用脱水透明中型树胶密封,设置阴性阳性。

1.3调查项目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切片质量与确诊率。

免疫组化染色切片的切片质量以结构是否完好、是否能够准确定义阳性物质、是否存在干扰背景、是否存在非特异性着色问题以及脱片等作为参考因素。HE染色切片的切片以厚薄程度的一致性、结构的完整性、痕迹损坏以及细胞形态是否清晰等为参考因素。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项目等数据均采取SPSS统计学软件实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式表达,例如(3.1±1.1),数据之间的检验采取P值实现,P<0.05代表数据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切片质量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切片优良率(97.56%)相对于常规组患者的切片优良率(78.05%)有明显优势,数据差异突出,优良率数据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两组患者确诊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确诊率(39例,95.12%)相对于常规组患者的确诊率(31,75.61%)有明显优势,数据差异突出,优良率数据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

3.讨论

免疫组化染色的原则是通过酶聚合物、二抗结合形成多聚螯合物之后再和一抗进行结合,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抗原抗体的信号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在多聚物当中也不会出现链霉菌康生物素蛋白,同时也可以杜绝组织细胞内源性的生物素所形成的背景染色,进而提升切片的优良率[3]-[4]。

在免疫组化染色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步骤便是在取材的环节,在取材方面如果选取的病变组织厚薄程度不一致或病理组织已经出现了坏死、病变等问题,都会导致制片质量发生改变,这也促使临床诊断结果发生偏差。其次,操作人员在对标本描述时如果存在过于粗糙的问题,在与标本组织部位的记录中存在偏差时也会影响切片的结果[5]。操作人员在取材之后如果没有对标本实行妥善的处理也会导致标本发生质变,从而影响切片结果。对此,强化操作人员的质量控制标准、落实规范化操作显得非常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切片优良率相对于常规组患者的切片优良率有明显优势;实验组患者的确诊率相对于常规组患者的确诊率有明显优势。这一结果充分证明在切片时实行免疫组化染色处理技术,不仅效果较高,同时还可以显著提升诊断的准确率,促使病理技术的临床质量控制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应当大力推广成为临床常规方案。

综上所述,免疫组化染色对于病理技术质量控制有着显著的影响,能够显著提升切片的质量,从而提高临床确诊率,临床应用价值突出,值得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马喆,王洪岩,袁东辉,等.病理免疫组化质量控制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5,22(3):187-187.

[2]彭大云,赖续文,张伟,等.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在标准化染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3):36-39.

[3]刘勇,杨海玉.国际特设专家委员会建议:诊断免疫组化阳性对照标准化[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32(1):1-3.

[4]林蓁.FR显色剂在含色素组织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7,33(2):217-218.

[5]王璐.不同方式进行的EDTA抗原热修复对免疫组化结果的影响[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7,24(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