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萧山金龟机械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311203
摘要:本文介绍了T51系列精密辊式自动送料器的设计与应用,主要构件超越式进给离合器、超越式止退离合器与制动器、精密抬辊装置、中空薄壁辊轮等的要求、加工、安装及应用原理。
关键词:自动送料器;中空辊式;止退离合;
引言
随着汽车、电子工业和家用电器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对冲压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压力机匹配的精密自动送料器被广泛的应用,可对金属薄板(或卷料)进行自动冲压。T51系列精密辊式自动送料器结构精巧,一般适合于料带厚度小于1.6mm,料带宽度小于100mm,最大送料长度小于30mm,最大送料速度小于25m/min,可与JB04系列、JC04系列、JD04系列台式压力机或公称压力63KN以下的各类开式压力机配套使用,以实现冲压自动化,提高功效。T51系列精密辊式自动送料器有超越式进给离合器和超越式止退离合器、制动器、抬辊装置、中孔薄壁辊轮等部件组成。其中超越式进给和止退离合器是送料器的主要部件。
1.超越式进给离合器
超越式进给离合器(图1)由星轮、滚柱、压簧、硬质合金镶块、离合器外圈、端盖等零件组合。离合器必须耐磨,因此滚珠、离合器外圈、端盖均选用GCr15材料,热处理淬火HRC60~HRC65。该辊式送料器整体装配尺寸较小,因此滚柱直径需合适,一般选用直径10mm。与滚柱相切的离合器外圈及端盖内径选用直径60mm。为使滚柱受力均匀且受力最小,星轮设计成六齿。压力机曲轴端的可调偏心盘通过拉杆带动超越离合器的外壳做正反向转动,离合器的内圈和送进辊轮用平键相连,因此离合器外壳的正反转动使送进辊轮产生间隙送料。送进辊轮通过齿轮带动压紧辊轮转动,主从动齿轮传动比,应与送进辊轮与压紧辊轮外径之比一致,使得二辊轮外表面线速度保持一致,提高其送料精度。离合器六齿星轮加工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应采用专用磨夹具和高精度磨削技术,来保证星轮六齿与内孔中心的对称度,使其对称度不大于0.008mm,为提高耐磨性星轮受力位置有硬质合金镶块。根据用户送料或拉料的需要,可以调整超越离合器安装方向,满足材料输送的方向。
图1超越式进给离合器图2抬辊装置
2.超越式止退离合器与制动器
在送料过程中考虑到辊轮的转动惯性作用会使送料精度下降,为防止辊轮反向滑料,在设计时应在送进辊轮上安装超越式止退离合器和制动器,止退离合器的星轮与进给离合器的星轮安装方向相反。T51系列精密辊式自动送料器的运动是依靠压力机的动力输出,一般采用曲轴端面安装法兰盘及偏心调节机构的方式,连接送料器的偏心块,依靠偏心块往复摆动和单向离合器实现单向送料。星轮一正一反的安装,反向安装止退离合器可以有效阻止辊轮的反向运动,使送进辊轮在运转时达到进给与止退的功能,满足精密送料。制动器有端面制动和径向制动二种,对小规格的送料器,选用直接安装在送进辊轮上的径向制动,可调节压簧紧松来调节制动环作用在送进辊轮上的制动力大小,从而有效克服辊轮转动惯性,保证送料精度。对较大规格的送料器,我们可以设计轴向端面制动,即碟式制动装置。
3.抬辊装置
T51系列精密辊式自动送料器设计精度可达到±0.05mm,为适应级进模具更高精度的要求,模具合模前对料带采用精密导向孔定位,导向孔定位的时候料带必须在无阻力的自由状态,即送料器上下辊轮处于松开状态。为了保证在定位销插入时使料带处于自由状态,设计辊式送料器时,就要考虑使用抬辊装置(图2),其中支架固定在滑块侧面,调整顶杆位置,当滑块下冲,模具冲头距料带表面1mm~3mm范围时,顶杆下压滚轮,使抬辊座、上箱体、压紧辊轮抬起,这时料带不受辊轮约束,处于自由状态,准备冲裁,这样可以保持冲裁件的精度和避免由于料带的张力使模具损坏。
4.中空薄壁辊轮
压力机自动送料器每个送料步距间有停顿,工作状态属于间断式的连续送料,由于惯性的作用,停顿时容易产生向前滑料,辊轮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为进一步减小辊轮因自身重量而引起的转动惯性,压紧辊轮和送进辊轮设计成中空薄壁结构,满足高精度送料的要求。中空辊轮体与二边轴连接采用精密焊接,焊接后进行去应力回火,然后再精车与精磨加工。为增加辊轮的耐磨性,其表面工艺进行镀硬铬处理。
5.结束语
T51系列精密辊式自动送料器是冲压自动化的理想的周边设备,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有利于推广使用。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用户的材料不同,可以拓展设计及使用,辊轮的表面有硬化、包胶、割槽、造型等不同的处理,根据冲压工艺要求,可以选择送料或拉料的方式实现自动冲压。其局限性是送料长度、材料厚度受到限制,送料速度不易过快。
参考文献:
[1]多工位压力机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J].吕进.模具制造.2015(10)
[2]一种智能自动送料机构闫德刚自动化应用2014-12-25
[3]冲压机及其自动送料机构动态测试系统设计刘强;常治斌;邱新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03-30
[4]冲压机自动送料机构气动系统及PLC控制[J].液压与气动,王振宁,张学良2003(10):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