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仁大镇阴坡小学
引言:针对现如今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而言,将微课教育模式纳够入其中,能够保证数学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容,使老师和学生能够自然而然的共同投入到数学教育和学习中,增加小学生专注学习的能力,进而将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将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通过比较短的时间,对小学生进行讲解,使小学生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约束,产生一种新鲜感,进而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想要讲解的知识点上,让小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最终提升教学成效。
一、利用微课激发兴趣,吸引学习的注意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对没有兴趣的问题,不会产生任何想要研究的想法。因此,只有运用各种手段,使小学生能够对数学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小学生才会自主参与其中,并专注于内容。也就是说,想要充分调动起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将数学教学内容变得趣意盎然。比如,在小学生学习除法的整除时,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做活动,在班级里挑选9将个小学生,听老师的指令行动。当老师喊出4的时候,这9个小学生,要快速的组成以4个人为单位的小团体,结果剩余一个同学,无法组成4人团体,这就说明,9不能被4整除。当老师喊出3的时候,这9个小学生要快速的组成3个人为一组的小团体,结果并没有小学生剩余,全部组成3人团体,这就说明9能被3整除。通过类似这样的小游戏,能够使全部小学生参与其中,不会出现传统应试教育中,小学生在课堂上溜号、走神的状况发生。喜欢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将游戏结合到教育中,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就是微课的主要特点,能够提高小学生专注力,进而达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微课教学模式,能够把老师的示范操作和学生实际操作,科学的结合在一起,使小学生喜欢展现自我的心态得到满足。一个人的小学阶段,是整个人生中好奇心最强的时期,主观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利用微课具有的能够提升小学生专注力的特点,对小学生开展数学教学,能够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专注能力、强调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物体观察的课堂教育中,将一些小学生感兴趣并且围绕教学内容的视频进行播放,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视频的内容中,不但将班级的学习氛围充分的调动起来,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使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利用微课调动多种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对感官的判断非常准,根据这一特点,将微课教育模式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梯形高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生动的教学模式,帮助小学生掌握该项知识点。在实际的教学模式中,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等腰梯形的测量方法,对不规则梯形高的测量方法也有明确的了解。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能够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化解,相比较与没有直接动手,只听老师讲解的应试教学模式中,出现的溜号现象,微课教学模式能够使小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教学效果更明显。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对于这种活动来说,已经不仅限于知识上的讲述了,而是充分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实践与微课来作为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1]。
三、利用微课解决教学难点,延续学生的注意力
为了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借助直观的信息与实践操作来进行教学,利用微课为学生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同时指导小学生动手操作,这样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手脑上的联动,以此延续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小学生在学习圆锥的体积的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好微课视频,同时也要帮助小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出直观的认识,从而促进小学生对公式的推导与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法来进行操作与交流,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各项知识。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延续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将间接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直观感受,如此以来解决了教学难点和重点。这不仅可以集中小学生注意力,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巩固与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2]。
结束语:总而言之,根据以上微课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小学生注意力产生影响的讨论中。我们能够知道,通过利用微课具有的作用,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吸引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小学生多种感官,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解决小学教师的教学难点,延续小学生的注意力。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微课的地位在小学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小学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在教学中运用微课教育模式,将其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丽娜,马俊晓.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与操作的结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20):89-91.
[2]曹阳雪,李志宇.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的操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0):57-59.
[3]王凤华,吴国君.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