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探讨

张驰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输液室浙江台州318020)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探究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择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48例发生输液外渗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外渗原因,使用针对性方式加以解决。结果:引起输液外渗发生主要因素为输液工具选择不当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绝大多数病患经处理后8d内痊愈,1例病患经外科清创后换药痊愈。结论:当病患出现静脉输液外渗后,应在第一时间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可以全面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对院内护士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工作,可为病患提供安全的输液保障,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树立医院品牌,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247-03

静脉输液治疗是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主要指的是将药物(血液)通过静脉,输注到血液循环的一种治疗方式。而静脉输液外渗为在输液过程中,因多种因素在导致的药液外渗/渗浸在静脉外皮下组织的一种不良现象,其为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问题。静脉输液外渗会提升穿刺难度,增加病患苦楚,不利于护患团结,同时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长[1]。由此可见,详细分析静脉输液外渗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对策,对于降低输液外渗发生率,促进护患和谐来讲,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择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48例发生输液外渗者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发生原因,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48例发生输液外渗者为研究对象,经诊断,病患均存在输液外渗现象。临床表现为:皮肤温度上升、输注部位肿胀、皮肤溃烂和疼痛等等。就年龄组成来看,6月龄以下者6例,1~6岁者2例,7~18岁者3例,18~60岁者20例,60岁以上者17例。男患者29例,女患者19例。

就给药方式而言,中心静脉给药者3例,外周静脉给药者45例。

1.2原因分析

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探究引起病患输液外渗的发生原因。详细为:

1.2.1人为因素

(1)护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缺少科学性静脉输液指导。对输液注意事项知之甚少,当发生输液外渗后,缺少必要性处理指导。

(2)操作方式有待规范,未能掌握正确操作要领,对于待使用药物了解甚少。反复多次穿刺才能成功;在开展静脉输液过程中,缺少责任心,盲目使用血管,穿刺后没有做好血管巡视工作,且未对病患主动脉开展治疗评估。

(3)病患病情、年龄以及个人体质存在较大差异,因静脉输液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2]。病患因缺少相关知识,在输液过程中随意走动,进而引发静脉输液外渗。老年病患血管通常存在程度不一硬化现象,相较于成年人而言,此类病患血管腔狭窄,静脉回流畅通性差,引起外渗。婴幼儿静脉纤细,血管弹性不佳,且在其接受输液过程中哭吵现象严重,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提升了穿刺难度,增加输液外渗率。

1.2.2材料、环境因素未能择取正确的敷料和输液用具,也会增加病患输液外渗率。此外,在夜间巡视过程中,因护士疏忽也会引起输液外渗现象发生。

1.2.3方法因素开展输液时,倘若护士没有正确评估治疗方案,或者选择了错误的穿刺位置、穿刺时间不当,会增加外渗发生率。

2.结果

2.1静脉输液外渗构成原因

在本次实验中,引起输液外渗发生主要因素为输液工具选择不当以及患者自身因素,分别占33.33%和35.42%。详细情况见表1。

表148例病患静脉输液构成因素情况[n,%]

3.讨论

3.1输液外渗解决方式

在对病患开展静脉输液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发生输液外渗。这种情况不但增加了病患自身痛苦,同时也会对静脉穿刺治疗造成影响。如果后果严重,还会增加病患家庭经济压力,进而引发一些列的医疗纠纷。

就护理方式而言,对于小面积外渗,因药物对于组织刺激不强,吸收容易。可以使用湿热敷方式分散药液,也可使用浓度为50.00%的硫酸镁或者95.00%酒精湿敷,倘若对病患输入增强血管活性药物后,皮肤颜色异常,且存在明显疼痛情况,应第一时间更换输液部位,并使用浓度为95.00%的酒精持续湿敷[3]。

对于大范围外渗,因药物对组织刺激性较大,吸收困难。可使用浓度为50.00%的硫酸镁或者95.00%酒精湿敷,在此同时使用利多卡因完成局部封闭。此外,也可使用生姜、马铃薯或者多种联合外敷方式加以处理。值得说明的是,因大范围外渗引起的扩散发生后,可使用注射器抽吸药物,降低组织内药液含量,以缓解药液对组织的损伤。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方式:化疗药外渗极易引起组织在、皮肤坏死。因此,当发生化疗药外渗后,应第一时间停用药物,同时注射生理盐水,稀释药液。后局部冷敷,避免坏死。

因药物外渗引起的局部水泡,尽量保持其完整性。可使用碘伏外敷;对于大型水泡,可使用注射器抽吸渗出液后外敷碘伏。

3.2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对策

(1)强化管理:院内成立静脉治疗小组,制定预防外渗流程。科室内相关人员定期梳理病区中高危药物使用情况。安全小组成员每季度开展检查,常见发生静脉外渗后处理指引。定期为院内护理人员开展与输液治疗相关的知识培训,追踪结果,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加强培训力度

第一,基本能力培训

为提升静脉穿刺成功率,病区每个季度对新进护士开展穿刺技能培训,并定期开展穿刺技能比赛,择选出穿刺能手带标上岗。穿刺能手可参加静脉治疗组2线值班,使用这种方式,能够提升护理人员的自我认同度,在此同时也为护士提供施展自身才华的平台。

第二,强化基础性知识培训

输液外渗和药物浓度、酸碱度、渗透压以及变态反应存在相关性。护士应当全面掌握药物的特点、性能和使用事项,以方式因输入过高浓度药物有和快速输液而损伤血管。

第三,择取正确的输液工具

作为护理人员,应当结合病患具体的治疗方案、时长、血管情况、留置时长和自身意愿与院内现有资源,为病患选择最适合的导管类型(中心/外周)。在输注细胞毒性药物时,应当选择中心静脉导管;阳离子、高(低)渗性、刺激性以及血管活性药品尽可能选择中心静脉导管完成输注。在接诊过程中,护士应合理评估病患病情,择取最适合病患的输液器材,对于没有进行过中心静脉通道输入对于血管刺激性强的药液患者,应在输注前告知病患输液风险,在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择取留置针,并在外周选择相对粗直静脉创建两条静脉,相隔2~3h交替使用,使用此法降低对血管的过度刺激,严禁使用头皮钢针与下肢静脉穿刺输注。

第四、择取正确的穿刺位置:在穿刺治疗之前,护士应结合病患自身情况,合理评价穿刺部位四周情况,积极了解输液类型和持续时长。避免在相同血管反复穿刺,以免引起血管纤维化,形成瘢痕。不要在临近关节、受伤以及瘢痕静脉穿刺。严禁在血液循环不佳以及病变部位穿刺。由于掌侧神经分布较为丰富,疼痛敏感度高,关节位置活动度差,血管不宜固定,极易发生血管受损,引起局部药液外渗。对于此,应避免在该位置穿刺。

综上所述,当病患出现静脉输液外渗后,应在第一时间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可以全面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对院内护士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工作,可为病患提供安全的输液保障,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树立医院品牌,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燕丽,强丽娟,马跃英.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2):160-161.

[2]荣晓珊,彭幼清,魏佑震.土豆片外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动物实验研究[J].护理研究,2015(7):791-793.

[3]周喜春,王蕊娥.品管圈对降低肿瘤患者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6):769-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