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研究

朱志梅

襄阳市襄州区城乡建设档案馆湖北襄阳441104

摘要:从与企业信息化的对比着手,对传统的信息化架构进行分析,同时对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征作了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由服务层、应用层、资源层和基础设施层构成的4层架构,在工程管理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程管理;信息化;架构;四层架构

1传统的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

传统的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缺乏整体体系,具有明显的重复性、局部性、无序性等问题,大多数系统以孤立的方式运作。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①系统目标不一致。系统目标的制定应该以组织整体目标为依据。实际目标制定中是以不同部门或者组织根据自身需求而建立的,只关注局部利益忽略了整体效益。②技术体系缺乏标准化。系统的制定有各自不同的技术标准、运行流程和维护团队。由于系统目标在制定时根据各部门的要求建立,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系统在制定时所用的网络、硬件、软件不同,在后期的运行中极可能出现不兼容状态,因此系统的互联互通效果差。③风险隐患难以消除。缺乏集中的网络管理和监视措施具有较大的风险隐患。统一系统可采取共同的管理安全隐患较低。独立的网络只能实现设备级的安全管理和较低层次的容错机制,安全性只能由设备决定,网络发挥的保护作用很小。如果设备被入侵损坏,可能导致所属网络发生瘫痪,并对其他系统的运行造成影响。④信息交流不通畅。不同组织之间和不同部门之间建立的信息系统不同容易发生信息交互的不通畅。很多环节必须依靠人力的执行,数据的重复录入浪费了人力、财力,又会导致错误几率的增大。

传统的工程管理信息化存在以上问题,难以实现现代工程管理的建设和运营要求。因此需要不断深入研究,逐步过渡到具有一体化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和存储、统一的网络终端,保证系统的模式统一、建立安全、数据共享、应用集成及服务统一你的完善体系。

2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工程管理信息化不同于企业信息化,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在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企业信息化以考虑组织自身资源的充分应用为主要特征;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规划过程则呈现出跨组织信息系统规划的特征。虽然两种信息化过程在方法上是相通的,但二者看待资源的角度则有所不同;前者强调组织内部的沟通与控制,后者则更强调跨组织的协调与匹配。工程管理信息化过程也不仅限于单纯的项目信息系统规划:①信息化以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效益最优为原则,而不是阶段最优尤其不是建设阶段最优;②要对工程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分析,一方面是深入了解各方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对各类可用资源进行调查,基于可利用资源进行信息化规划,而不是仅基于自身资源进行规划;③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属于跨组织规划,应充分考虑工程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组织、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现代工程管理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对工程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从纯技术的角度而言,工程管理信息化没有其特定的专有技术,所有用到的技术都是现有的成熟与通用的技术。信息化不仅是单纯的技术进步,也是对组织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在规划过程中应通过充分明晰、寻找和挖掘可被利用的组织内部及外部的各种有效资源,使得组织获得最大竞争优势。

3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四层架构

基于四层架构(SARI)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是较为可行的途径之一,架构的4个层分别是:服务(Service)、应用(Application)、资源(Resource)和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取各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将其称之为SARI。

3.1四层架构概述

SARI可以适应工程全生命周期中多组织进行有效协作及持续变革的需求。相比较而言,二层架构只是基础设施层面的整合,而SARI则是各个层面的全面集成和共享,因而架构的整体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有了较大的提升。

(1)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layer)。基础设施层为技术架构的其他层面提供统一的支持。作为供多个流程及系统共享的物理平台,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网络及共用设备两部分。基础设施的网络部分包括由有线、无线及其他特殊网络构成的园区网络,它涉及各类线路及相关的软件及硬件设备。园区网络与外部网络的整合能够采用VPN及VLAN等技术,通过构建虚拟网络来支持各类系统的运作,即在互通互联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单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按照统一的规划对相关的网络进行分期分步合并,将各类外部网络接口纳入统一管理,进行物理上的集中,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共享平台。随着技术的发展,诸如自动设别、楼宇控制、媒体传输、通信设备等都可以采用基于IP的技术进行改造。基于IP的技术,意味着这些设备可以运行于公共平台之上,相互之间的数据传输可以不再依赖于专门的网络。同时,这也意味着这类设备不再被特定的系统所独占,并可以为多个信息系统或业务流程提供支持。

(2)资源层(resourcelayer)。资源层实现对工程相关数据资源的集中管理,在具体实现上,它包括支持日常运作的运营数据库(operationdatabase,ODB)、支持管理事务的管理数据仓库(managementdatawarehouse,MDW),及与之相关的存储、备份及灾难恢复的硬件、软件及专用网络,以及数据格式、数据接口标准等内容。ODB与MDW有着很强的联系,前者是后者主要的数据源。两者基于相同的数据库技术,都需要对数据存储、传输、备份等相关的设施进行物理上的集中。两者的数据都来自多个不同的信息系统,因此,需在数据结构等方面进行逻辑上的集中,才能够有效共享。无论在物理上还是逻辑上,ODB与MDW都不是一个单一的数据库,而是由一系列主题数据库构成的数据库体系。ODB与MDW所不同的是,ODB的主题数据库一旦确定将长期存在,不会轻易修改,而MDW中的主题数据库则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动态设置;ODB只存储与运作有关的内部数据,而MDB不仅包括内部数据,而且还包括经过整理汇总的外部数据。从数据备份及灾难恢复的角度而言,ODB的重要程度更高一些。

(3)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与其他3个层次都是作为公共平台所不同的是,应用层可看作一系列应用系统的集合。应用层是一种分散的结构,各系统可根据业务的需要灵活配置、增减或升级,保持了系统组合的灵活性、动态性和可升级性。应用系统的划分与业务流程划分相对应;在业务流程内部,各类相关系统应逐步整合为单一的系统;业务流程之间的数据交互和消息传递分别通过资源层和服务层实现。

(4)服务层(servicelayer)。服务层在整个信息架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应用系统界面集成及消息集成的技术平台,又是组织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运营系统的远程应用,呼叫中心、办公自动化及知识管理都可以基于此平台实现。服务层主要包括两部分: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servicebus,ESB)和公共服务平台。前者主要完成对应用层系统的消息集成及界面集成,并作为后者的技术提供支持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结合电子商务及远程协作办公等相关技术手段,通过整合应用层的各项远程服务及信息发布功能,为各组织提供包括在线服务、信息共享、远程应用、协同办公、电子商务等功能的在线基础应用平台。

4结语

工程管理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多,文章探讨了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特征以及程管理信息化四层架构,为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工程管理未来的发展中,积极将信息技术和工程管理思想紧密结合,加快工程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工程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超.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5):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