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举治疗干燥综合征13例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针药并举治疗干燥综合征13例临床疗效观察

马蕊

马蕊(营口中医医院115000)

【中图分类号】R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1-0401-02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从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出发,以调补肝肾,养阴生津为原则,对13例患者以针灸(太冲、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血海、肝俞、肾俞为主穴)和中药(内服与含漱中药)治疗3个月。结果外分泌腺功能总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4.61%:治疗后体征及相关检查的总积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针灸和中药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明显不良反应,确为治疗SS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治疗

干燥综合征是以侵犯外分泌腺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泪腺和唾液腺的淋巴细胞浸润和破坏最为明显,它同时可累及外分泌腺体以外的各个系统。现以针刺法配合中药内服和中药含漱方治疗本病13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3例均为我院或外院确诊的住院病例,原发干燥综合征5例,继发干燥综合征8例,其中继发于类风湿关节炎7例,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年龄35-74岁,病程1~17年,均为女性患者。

1.2诊断标准①符合200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为口干、眼干、皮肤干燥,并常伴有关节疼痛、吞咽困难等。②符合中医阴虚内燥证[2]。

1.3排除标准参照《中医新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7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②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③晚期的淋巴组织增生和淋巴瘤患者;④类风湿性关节炎按关节功能分级的IV级、症状轻重分级的重度以上患者,红斑狼疮活动期及结节病患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方法①中药内服方药组成:生地20g、沙参15g、麦冬15g、当归15g、枸杞10g、山药15g、五味子10g;加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眼干者加菊花9g、桑叶10g,伴关节疼痛加穿山龙30g、秦艽8g、络石藤10g,伴干咳者加川贝9g、芦根30g,②中药含漱方药组成:沙参10g、麦冬10g、玉竹10g、玄参10g、甘草10g、西洋参10g;服法似饮茶,每日3-4次,含后吐出,缓解口干、干咳等症状。③针刺治疗:太冲、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血海、肝俞、肾俞、合谷、内关、承泣、四白、金津、玉液;日一次(金津、玉液1寸毫针点刺,隔日一次)。3月为1个疗程(针刺治疗两周后休针一周,再针刺两周后停针)。

2.2症状、体征疗效判断方法将口干、眼干、关节疼痛症状根据严重程度分为0~10分,其中0分为无症状,10分为最重症状。

2.3实验室指标检测滤纸试验、红细胞沉降率(ESR)、C一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G(IgG)。

2.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口干、眼干症状明显好转,全身症状好转;各项指标中有3项明显改善。好转:口干、眼干症状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有所改善;各项指标中有1~2项改善。无效:口干、眼干症状改善不明显;各项化验指标改善不明显。

2.5治疗结果13例中显效2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4.61%。

2.6干燥综合征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改善情况(-x±S,n=13)见表1

2.8干燥综合征治疗前后实验指标改善情况(-x±S,n=13)见表3

*P<0.05

3.讨论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当属中医“燥痹”范畴,也有将其归于“内燥”“顽燥”等范畴。经云“燥胜则干”,刘河间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可知燥之为病,阴虚津亏是其病本。本病多见于女性,尤以中年以上女性为,女子六七肾气当衰,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肝肾阴虚,加之后天经孕产乳之苦,可致津亏血耗而成阴虚血弱之体。肾主水生精,肾阴亏损则津不上承,口干咽燥。肝肾同源,肝主藏血,肝开窍于目,肝失濡养,目失濡润则双目干涩,视物模糊,月经亏少或闭经。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之阴不足,筋骨失于荣养则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内服中药以滋补肝肾,养阴生津为治则,采用一贯煎加减治疗,方中: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为一贯煎基础方;山药有健脾、除湿、补气、益肺、固肾、益精的功效;五味子是五味俱全、五行相生的果实,能对人体五脏–心、肝、脾、肺及肾发挥平衡作用。中药含漱方也具有养阴润肺,生津止咳的功效,缓解干咳、少痰症状。针刺治疗所选穴位,以调补肝肾,养阴生津为原则。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配肝俞、肾俞穴有滋阴养血,补肝肾的作用;三阴交是三阴经交会穴,是气血物质交会穴;足三里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之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足三里(胃经)与阴陵泉(脾经合穴)、血海(脾经腧穴)配穴以滋阴养血,生津润燥;合谷穴是大肠经上的原穴,同时脏腑中肺与大肠相表里,即可补充气血又可调补肺气;内关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阴维脉是联系全身阴经的脉络,五脏属阴,因此内关穴擅长治疗内脏疾病。内关穴因为沟通其他各脉,还可以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承泣、四白是治疗眼疾非常重要的穴道,可缓解眼干症状;金津、玉液能生津止渴。中医通过辨证施治从总体上把握该病,在减少西药毒副作用、降低复发率、改善症状体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干燥综合征诊疗指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003;7:4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GB/T16751﹒2—1997).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6.

[4]沈丕安.现代中医免疫病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3.

[5]阎小萍.阎小萍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8):87.

[6]马武开.从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辨析.中医药学刊,2004,22(2):261.

[7]曾庆祥.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中医杂志,Jun,2004,45(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