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课的创新能力是在学生了解基本史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一、提问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语言、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感到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难度的教学只会削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生动地叙述能引起疑问的史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学生急于知道的是“五四”运动的过程,尤其是对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感兴趣。而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材料。为此,笔者首先引导大家回忆“府院之争”及我国派十五万华工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过程,着重指出中国也是个战胜国。然后,又着意讲解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历史教学中的激疑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
要设计出好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思考、提炼出开发学生智能的问题。
二、学会置疑,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教学生掌握一些置疑方式,使他们学会向自己置疑。例如,关于“慕尼黑阴谋”的疑点,可以这样置疑:《凡尔赛和约》不是规定德国放弃普遍义务兵役制吗?英、法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盟国出卖给德国呢?为什么说英法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层层递进式的置疑,更能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探索原因、主动认识历史背景。这种提问的质量较高,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第三中学校04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