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学的发展现状及设计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生态建筑学的发展现状及设计措施

陈慧

身份证号码:13013319880717xxxx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全方位解决环境生态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全球共识,环境、生态、资源成为世界各国的焦点。近年来,全球环境急剧恶化,生态建筑学再次被推向了建筑学科的前沿。先破坏再保护的代价是沉重的,生态建筑学观点的实现迫在眉睫,人、社会、建筑、自然和谐共生与协同发展成为生态建筑学致力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发展;现状;措施

生态建筑学是以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生态哲学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研究建筑与自然、人、环境、生态、美学、艺术等诸多种和谐关系的一种具有综合性、共生性的后现代建筑范式,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系统,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生态建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建立在生态基础上,是生态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对象是由人、社会、建筑、自然共同组成的人组生态系统。建筑生态系统的边界范围可大可小,既可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生态系统,也可以小到建筑物单体及其环境共同形成的生态系统。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1研究生态建筑学的意义

生态危机是发展中国家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但同时,若国家能在经济发展的一开始就遵循稳态经济模式,则类似棕色土地问题、森林锐减之类的现象就将在可控制、可整改的范围之内。因此以治理污染来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来优化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是以后环境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大趋势。

2生态建筑学的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规划师保罗索勒首次把生态学和建筑学相结合,从而开创了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生态建筑学。在我国,淸华大学建筑学院高亦兰先生,1985年首次介绍了保罗索勒及其生态建筑学理论。1994年我国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1996年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证措施。到2000年前后生态建筑才逐渐成为讨论热点。因此,我国对生态建筑的探索时间短,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生态美学的发展路径思考

生态美学将重建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这场美学革命必将走向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可以实现生态美学多重话语资源的平等对话,最终达到融通化合。多重生态智慧将引领生态美学继续朝着多元化发展,而生态美育观是生态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1生态美育之自我观

生态美育自我观实际上是“自我”不断地从狭隘的局限于人类中心的“本我”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大我”的过程。其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类不断扩大自我认同范围的过程,随着自我认同范围的扩大与加深,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的疏离感就会减小,到达生态美育自我的阶段便能在所有存在物中看见自我。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主张通过心性修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从而“参天地、赞化育”的美学思路相契合。目前欧美大部分国家已经实现生态现代化,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环境压力的增长,这是全世界现代化的生态转型。与此对比之下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十分严峻,政府和人民应该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针对此类问题该如何应对,显得十分迫切。

3.2生态美育之同情观

“生态同情”是生态美学所提出的重要的伦理原则,是指在生态平等观的前提下对自然万物的存在及价值的充分尊重和敬畏。任何生命都是超越了我们理解能力的奇迹,甚至在我们不得不与它进行斗争的时候,我们都必须要尊重它。它强调的是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伦理责任,提倡人类对自然生命的精神关爱。自然资源总是有限而宝贵的,节约资源的意识无论何时都不应该舍弃。因此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现象,如何应对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生态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尤为重要。中国传统哲学倡导天人合一,把人的自我实现和实现自然的目的统一起来,而生态美育同情观更包含着人与自然生命的亲和关系的审美体验。相比于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生态美学及其所倡导的生态伦理更像是停留在语言和文字上的后实践主义。但生态美学体现的是生命间的和谐,生态脆弱性与生态服务功能正顺延美学的实际功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温州为例,虽然市场经济发展较快,但远远没有建成生态城市。它是全国典型的经济建设远远赶超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城市,这虽然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强调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政策有关,但也与人民环保生态意识淡薄有关系。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辨证之思,虽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保持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上。

4设计生态建筑的措施

生态建筑就是要实现建筑形态上的生态、舒适度上的生态和节能上的生态。

4.1建筑形态上的生态设计形态是人们认识建筑最直观的印象,它对城市周围环境影响极大,所以建筑形态上的生态设计是不容小觑的。设计可以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形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组织各功能分区,确定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等内容,利用建筑周边环境及其自身的形态,组织立体绿化和水体,改善建筑气候使人们生活在具有生命力的生态建筑中,具体到形态上可尽量减少建筑上的角点,改变以往生硬的建筑形式,多运用曲线,多与周边已有建筑结合,让建筑流线更加流畅自然,与环境浑然一体,那么它对周围环境的空间影响就会降至最小。总的来说,形态上的生态设计,不仅仅是减少土壤破坏,多种植绿化,还可以是外形上的自然流畅,也可以是引入某个生命体的概念让人产生美好的想象,最好是能够让建筑成为真正会“呼吸”的生态建筑,长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4.2建筑舒适度上的生态设计建筑舒适度上的生态设计就是要求建筑内部空气质量、采光条件、温度气候等方面能达到人们满意的程度。简单来讲就是清爽的空气、良好的光影效果、适宜的活动范围和远离城市的喧嚣都是人们所期望的生态设计。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把建筑视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考虑建筑空间的形体与自然空间的联系,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结合,实现空间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加大使用功能的灵活性和空间的可变性,留有余地的变化,让建筑内部的采暖、通风、照明、电气等系统高效协调运转,并经过改造或装饰可以实现可再生使用,降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达到人体舒适度的需求。

4.3建筑节能上的生态设计生态建筑自产生到形成,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建筑面临的能源和污染问题,所以说节能是生态建筑最重要的部分。由于现代建筑因其巨大的体量、复杂的功能空间以及深层的地下层使用,使得建筑某些空间的舒适度并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巨大的能源耗费(机械通风、照明发电、中央空调系统的应用)来解决,有的能源消耗会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得原本为人类服务的美好变成人类的困扰,故建筑节能上的生态设计恰为适宜的出现被人们广泛提倡,设计的好可以有效地减小建筑自身给环境带来的麻烦,使建筑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运作的生命体,甚至能够给周围的环境带来改善作用,让人类、建筑、环境和谐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

5结束语

我国生态建筑学研究尚不全面,缺乏系统的政策法规体系,只有深入研究生态建筑学的意义,掌握有效的设计措施,设计具有生命力的生态建筑是建筑行业应牢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化龙。探讨风水学和生态建筑学的设计及实践[J].城市建筑,2013,20:328.

[2]王军。积极研究和发展生态建筑学[J].中华建设,2013,06: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