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55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王东1阿布拉江艾木都拉2

王东1阿布拉江艾木都拉2

(1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外科8311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院外科830049)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07年—2009年收治的55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胆囊切除47例,胆囊穿刺引流术3例,胆囊大部分切除3例,保守治疗2例。治愈53例,死亡2例。结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起病急、发展快,病因比较复杂。临床表现与急性胆囊炎相似,腹痛症状常因患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被掩盖,易误诊和延误治疗。所以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其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非结石性诊断治疗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是指影像学检查、手术和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胆囊结石的胆囊急性炎症病变,其病因较复杂、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易发生胆囊坏疽穿孔等严重并发症[1],死亡率高,因而被认为是一种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完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临床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急性胆囊炎的5%--10%,通常在严重创伤、烧伤、腹部非胆道手术后如腹主动脉瘤手术、脓毒症等危重病人中发生,约70%的病人伴有动脉粥样硬化,也有人认为是长期肠外营养、艾滋病并的并发症,多见于男性、老年人。临床表现与急性胆囊炎相似,腹痛症状常因患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被掩盖,易误诊和延误治疗[2]。现将我院2007年—2009年收治的55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讨论分析。

一、临床资料

55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患者,34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26—80岁。其中严重创伤及手术后共17例(全胃切除、胃大部切除术后8例,外伤性脾切除术后2例,外伤性肝破裂修补术后4例,中度烧伤2例,盆腔肿瘤切除术后1例)。合并其他疾病者共16例(脑血管疾病5例,心血管疾病4例,糖尿病3例,高血压4例)。病情比较严重的8例,有3例伴有休克,原因不明4例。55例患者中19例表现为上腹或右上腹疼痛,其余病例腹痛不明显,表现为发热、黄疸、放射痛,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所有病例均有右上腹压痛及腹膜刺激征,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均升高。B超或CT检查显示胆囊肿大,无结石,胆囊壁增厚≥3.5mm。

二、方法

53例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年龄大小及有无并发症而进行个性化治疗,包括胆囊穿刺引流和胆囊切除术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其中47例行胆囊切除术,3例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3例行胆囊穿刺引流术。

2例患者诊断及时,且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轻,经积极控制原发疾病、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胃肠减压、禁食、抗炎、解痉、利胆及全身的支持治疗而好转。

三、结果

55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患者,其中胆囊切除47例,胆囊穿刺引流术3例,胆囊大部分切除3例,保守治疗2例。治愈53例,2例死于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

四、讨论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约有80%的患者有持续性右上腹疼痛、发热,以及恶心、呕吐等一些非特异性的胃肠道症状。有些患者也可能出现黄疸。并发胆囊坏疽的患者约占75%,接着发生胆囊穿孔及弥漫性腹膜炎者约占15%。此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Murphy征和腹膜炎体征。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常存在以下情况:(1)手术或创伤后的腹痛症状掩盖了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的症状;(2)老年人反应迟钝且胆囊血液供应不足,容易发生胆囊坏死和穿孔,但病人的体温和血象仍表现正常;(3)在病情严重或外伤昏迷意识不清的情况下,患者无法提供正确的主诉。这些复杂的病情常常掩盖其临床表现,易延误诊治。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早期手术,因为胆囊病变进展非常快,短时间内就能发生缺血、坏疽、穿孔,发展成胆汁性腹膜炎,病死率极高。所以,经确诊在无绝对手术禁忌症的情况下,应尽快实行手术。围手术期的处理应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积极做术前准备,包括纠正血压和生理功能紊乱,维护重要器官功能等措施。术前准备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进展趋势,应对此作出科学、客观的判断,避免延误最佳手术时机。随着对本病认识的逐步提高,误诊和漏诊现象会逐渐减少。

综上所述,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起病急、发展快,病因比较复杂。因易坏疽穿孔,一经诊断,应及早手术治疗。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其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靳元勋,李质林.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31例诊治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3):97.

[2]吴在德,梁力建.外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