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元体育文化和谐发展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我国多元体育文化和谐发展的思考

赵宝林1关吉臣2张雪松3

赵宝林1关吉臣2张雪松3

(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176;2.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5;3.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养生修性,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传统民族体育思想,在近代几乎全部让位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局面,民族体育文化经历了艰难的回归过程,展现出今天民族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全球化时代到来,不同背景下文化会相互碰撞,探讨多元文化相互包容、和谐发展,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必须思考的问题,体育作为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当然会以他特有的文化形式承载起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重任。

关键词:体育;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1-0000-01

一、我国多元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形成

体育一词传入我国已是上个世纪出的事情,从那时起,我国体育开始了新时代,西方式的体育文化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融入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在人们的心里打下了坚实的烙印,从我国近代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直到2000年的北京举办奥运会,人们一直崇尚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我国的体育教育体系也一直以西式的体育项目为主作为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主要内容,民族体育只有武术类项目艰难的占据有半壁江山。今天我国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民族文化的振兴标志国家强盛的软实力,在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迄今为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不仅在健身、防身、强身方面成果显著,还在养生、治病、陶情、清心、育德、美体等其它方面影响斐然。其传统体育文化体系已基本形成。

二、西方体育文化在我国的深刻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西方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象征,,仁人志士们开始探索救国之路,开始了学习引进西方文化,清政府训练新式海陆军,建立军事学堂,聘有外国教官,引进西方体育训练项目有:击剑、拳击、哑铃、跳高、跳远、足球、游泳、单双杠、爬山等,采用西式训练方法,外国传教士大批进入,建立教会组织,开办一些教会学校建立起了西方的教育体系,西式体育在学校出现了,这时,有篮球、排球、棒球、拳击等项目也在我国教会学校开展起来,并且按西式规则举行一些赛事。所有这些体育活动,客观上对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起着引导和示范的作用。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新式学堂规定均开设体操科(即体育课),随着西式体育的迅速推广,培养体育专门人才学校也相应诞生。到了民国时期,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西方的教育体系取代。随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由国人集资、民间捐款、政府出资兴建的各类体育场馆也不断增加。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从此中国开始与国际奥委会建立联系,曾参加第十、第十一届奥运会。随着近代体育竞赛体制的建立,民国时期全国性的和各地的运动竞赛也不断举行,并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个高潮。旧中国共举办了七届全国运动会,至此,西方体育文化彻底成为我国体育领域的主流运动形式。

三、近代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

1.中国体育文化的体系形成。

中国的强身健体思想从古代就已经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以易文化为源点的阴阳、五行的自然学说,“神行合一,天人合一”,造就了东方体育强调“养生修性,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在健身养性的实践中始终遵循“仁、义、礼、智、信”的和谐理念,表明我国的体育文化价值是以“乐行而礼成,经世致用”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中所体现的是养心、修身、为国、平天下的人文理念,倡导君子之间以礼相待,主张“射不主皮,力不同科”的比武思想。形成了我国体育文化的民族文化特征。

2.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衰落与崛起。

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近代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力冲击下,抵抗不过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以竞争,冒险的西方哲学思想为基础的西方体育文化,甚至我国近代的改良派人物梁启超在寻求救国的思想体系中,也提出利用西方体育模式来提高国民体质的思路。西方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观念确实是一个挑战,出现了民族体育文化的退让与衰落的局面,强大的西方近代体育的冲击,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逐步失去了自己的阵地,出现了除武术等极少数内容被改造为运动项目外,几乎全部让位于西方体育的局面。然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是不会消失的,我国武林界一些有影响的人物纷纷站出来,转变传统体育观念,摈弃帮派思想,平等切磋技艺,把武术竞技与提高身体健康、以及传统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开始了我国传统体育振兴的改革尝试,19世纪初,我国最早开始把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相结合的当属最具代表性的“上海精武体育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代武林宗师霍元甲以及他的弟子陈公哲,他们把西方体育观念和训练方法引入中国武术实践中来,提出“提倡武术,研究教育,铸造强毅之国民”,形成了武林中人不争门户短长,对流行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各种武术流派兼收并蓄,为了弘扬传统体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我国体育文化多元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体育事业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新中国建立以后。1950年新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全运会,开始了新中国体育的新纪元,1953年,在党中央、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成功的举办了新中国第一次民族体育盛会,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大型综合民族体育赛事,这届运动会被确定为第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对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此,形成了中西体育共同发展的局面。到2011年我国共举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达9届,2013年9月,中国又迎来了第12届全国运动会,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毛主席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充分体现实现民族复兴梦的过程中,发展体育事业的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来德淳.近现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影响[J],辽宁教育.2002(Z1)86-87.

[2]赵进.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化”争议的思考[EB/OL],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126496-1.htm,2010-05-11.

[3]汪伟信:试论儒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与冲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7(11)28-30.

[4]崔惟航: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1)71-74.

[5]陈彪: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历史机遇[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18-19.

[6]王斌:礼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