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方法

赵媛媛1汤妍2

1山东太航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022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02

摘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高效地利用资源,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正在面临着的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水资源用量非常大,但是城市规划不当与人们环保意识不高导致我国水资源逐渐减少。海绵城市理论能够收集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自然过滤,对水资源进行净化与积蓄,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我国多数城市的水资源紧张的情况,因此对于它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中生存。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城市也面临着生态负荷过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渐渐成为制约城市发展、降低人们生活质量的主导因素。基于此,一些专家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在此理论下城市规划的方法也进一步被优化。

1海绵城市理论的背景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城乡同时高度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自然资源配置问题基本相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水资源。在许多城市规划中,都十分注重城市经济效益的发展,忽略城市内部水资源的管理、保护,殊不知同步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极大阻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由于城市规划缺乏水资源管理意识,导致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降雨期城市道路堵塞;非降雨期用水匮乏等,无法很好的处理城市内部水资源的储藏问题,甚至在有些地区引发洪涝灾害。海绵城市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希望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播,提高城市规划中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目前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2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原则

2.1重视应用适宜的建设方法

在建设未开始实施前,应与城市所在地的政府、道路以及规划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并对建设方法进行研究总结,以选择适宜的建设方法,使城市中的湿地、园林等自然空间的绿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并且主要以绿色雨水设施运用为主,辅以灰色雨水设施,使雨水系统得到完善的建立。

2.2重视应用规划引领的作用

我国目前针对雨水管理而制定的相关法律并未十分完善,并且在管理体系方面也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因此,要使建设目标得以实现,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规定,并充分发挥其规划引领作用。

2.3重视应用适宜的构建途径

在建设过程中,所选取的构建途径主要为“渗”“滞”“通”。“渗”,是从渗透路面以及绿色屋顶等方面出发构建途径;“滞”,主要针对受保护的湿地等位置;“通”,则是主要针对在旧城区中雨污分流管网的建设。

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3.1加强道路规划,减少雨水污染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利用海绵城市理论,在保证路面交通通畅和道路基本功能完好的前提下,对道路周边的绿化带进行改造,将其建设成下凹式的绿地或者透水路面。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减少雨水径流量,还有利于改善路面径流水的水质,进而有利于提高城市水环境及其质量。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时,要善于利用现有的道路两旁和道路周边的绿化带,构建出一种在道路中间的、下凹的绿地,这种绿地能够在雨天使路面上的雨水顺势流入绿化带,还能够起到储存、入渗和净化雨水的作用。另外,采用透水铺装路面的方式建设道路人行道还能够加强雨水的入渗功能。

3.2创造多级湿地系统,加强城市雨洪管理

城市雨洪管理,其实就是指对暴雨及大暴雨的管理。在城市规划时,要灵活利用城市中的现有生态资源,如水塘、水溪、低洼、沼泽、湖泊等,建设湿地公园或者雨洪公园。在规划建设此类公园时,首先要多考虑将生态化设计与公园景观设计互相结合,并且在建设中要以雨洪安全为工作基础。其次要利用雨水集合区和汇水湿地进行雨水管理,建设合理的城市海绵综合体。

3.3发展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

城市园林规划包括绿色屋顶的植物设计和雨水花园结构的设计。绿色屋顶的植物设计指利用绿色植物不同的生物特征,以城市空间资源的整合、规划、分配为基础,采取垂直绿化的搭建方式,设计植物的生长发育领域,最终在城市园林规划范围内形成统一稳定,具有降低城市光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的自然生物群落。雨水花园的结构设计一般是从内向外,包括雨水花园采集部分的砾石底层、砂底层、种植夹层、覆盖表层和蓄水表层。内部雨水采集结构利用穿管的技术,当城市降水达到一定量,系统采集到过多雨水时,多余的雨水便会随着溢流管排出,可以避免过多雨水导致植物溺死的情况。通过设置适用于不同植物的穿管,可以保证植物水分充足,生长发育良性。

3.4加大水系湿地保护力度,提高城市蓄水能力

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中时,要注意“就地取材”,利用好城市中的天然雨水净化场,如河流、湖泊、池塘、湿地等等都可以起到雨水滞纳净化的作用。根据有关报道,2015年南京市水面覆盖率达到11.4%,在河道两侧建立5~50m的绿化带,为河滨湿地、河滨植被缓冲带、雨水滞留塘等系统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首先,要加大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力度,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对城市内沟洼、河塘等低洼区,如果没有明文规定,很可能会出现市民盲目填埋池塘、湿地的情况,最终使得内涝风险上升。对于那些历史填埋的河流、池塘,尤其是处于水体调蓄能力差、内涝风险高的区域的,应当对其进行合理的生态恢复,缓解其周边区域的水体调蓄压力。除此之外,还应当提高河道与道路之间绿化带的利用率,将其建设成能够积蓄地表泄水的植被缓冲带。构建以河滨绿化带、河沟坑塘为基础的湿地系统,发挥其对雨水的调蓄与净化的作用,对于部分较为封闭的沟塘,要利用科学的工程措施,建设雨水滞留塘。

3.5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

利用海绵城市理论规划建设城市时,除了可以保护、改造海绵体,还可以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仿生人工海绵体利用了先进的技术,其功能与天然海绵体相似。它能够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回收、利用,还能够积蓄洪涝灾害发生时的雨水,并在干旱时释放它所积蓄净化的雨水。此外,它还可以将城市规划与大数据、云计算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对城市的洪涝情况进行分析。

3.6修复城市原有的生态海绵体

天然海绵体的作用是调节城市生态,具体体现是调节城市内河水的径流量与水位,净化日常产生的污水,缓解城市的旱涝,所以修复生态海绵体,是完成海绵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如果对地表水流的径流量有较大影响的生态环境,都需用保护措施保护,包括森林、湿地等,这些区域经过修复后,可储存大量的水分,抑制水土流失,调节湖泊、河流的水量,而修复工作进行中需注意的是,把每个生态区域划分成多个类别,包括禁止建设的区域、草地区等,了解每个斑块的特征,并用相应的方式保护,用这一方式提升城市对水资源的调蓄能力。此外,修复生态斑块的同时,也可以在原有斑块的周围设计一些自然斑块,让两者相互配合,调节城市的生态。另为扩大生态海绵体影响的范围,可用生态长廊把城市内各个位置的生态海绵体整合,即确定各生态海绵体的位置后,在最佳的位置设计并建设生态廊道,让各部分融合,形成一定的生态规模。

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还缺乏城市海绵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有效案例,对城市水资源的管理、保护手段仍旧落后,在城市规划初期也缺乏长远发展目光,没有考虑水资源配置对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钝化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城市海绵理论,配置专业城市规划人才,实际调研所处城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才能实现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参考文献:

[1]雷陈潇.初探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方法[J].建材与装饰,2016,(42).

[2]杜萧翔.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02):18-19.

[3]赵鹏,郑兰香.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引导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建设科技,2016(0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