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和
云南省大理州医院心内科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4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其中男78例,女67例,年龄34~85岁,随机将145例患者分为介入组和药物组,分析各组治疗效果。结果:介入组和药物组患者成功治愈率分别是69例(94.5%)和66例(91.7%)。结论: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依据在于是否能缓解症状防未来的不良事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药物
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患者[1]。有研究表明,稳定性心绞痛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5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本院自2011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了14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采用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比较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及心功能的影响,从而为指导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45例,其中男78例,女67例,年龄34~85岁,平均73.6岁。心绞痛Ⅱ~Ⅲ级(加拿大心血管协会CCS分级),合并高血压46例,吸烟史43例,糖尿病27例,高血脂29例。在患者了解病情并同意的基础上,根据随机分为两组,分为介入组73例和药物组72例,两组上述特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1.2入选标准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诊断符合《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临床症状稳定,经冠脉造影确诊单支或多支冠脉病变,并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如静息心电图提示ST段下移或T波倒置,或平板运动试验阳性,但肌钙蛋白(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正常。
1.3排除标准①入选对象为急性心肌梗死后3个月内的;②既往曾有过再血管化治疗的,包括PCI术和CABG术;③负荷试验平板运动一级即出现ST段下移,反复或持续CCSⅣ级心绞痛、LVEF<40%、CK-MB阳性、难治性心衰、心源性休克。
1.4方法
1.4.1药物组治疗给予患者短期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的药物,如可用于舌下含服的短效硝酸酯制剂;改善预后的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制剂、他汀类调脂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CCB)与长效硝酸酯类药物等。
1.4.2介入组治疗即通过股动脉穿刺,应用指引导管和导引钢丝将冠状动脉扩张球囊送到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处,对狭窄病变进行扩张,并释放支架,使狭窄远端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液供应[3]。术后所有患者应用氯比格雷75mg,1次/d,连续9~12个月。长期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平均住院(5.3±2.1)出院后继续给予抗血小板凝集、降脂等药物治疗。
1.5术后随访随访时间20个月,随访内容:心血管事件及生存率随访患者出院,通过门诊、病历记录或电话随访是否有复合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性死亡、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再次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院。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随访20个月介入组和药物组患者成功治愈率分别是69例(94.5%)和66例(91.7%),心脏事件总的发生率分别是4例(5.5%)和6例(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见表1
表1两组心血管事件的比较
3讨论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有二个主要目标:第一个目标是预防心梗和死亡以延长寿命;第二个目标是缓解心绞痛症状和发作频率以改善生活质量[4]。预防死亡是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最高目标,如果有一种治疗策略能达到缓解心绞痛的效果,那么能否有效预防死亡将是其主要的选择依据。
PCI只需要在手术时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患者在没有任何痛苦感觉的情况下清醒地接受手术。手术后只需要加压包扎穿刺点,心电监护24小时,如无并发症,手术后3天即可出院。虽然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一次性费用较高,但是成功的介入治疗与单纯的的内科药物治疗相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发生冠心病危险事件的风险,减少常规用药和用住院次数,因而净效益会大于单纯药物治疗。虽然介入治疗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管腔狭窄,但是并不能保证术后管腔不会再次狭窄。
从目前情况看,首选的是规范化药物治疗。同时,针对每个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生活质量评分,提出个性化治疗方案。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依据在于是否能改善预后,是否能预防未来的不良事件,是否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白晓谊.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要点[J].2010(245)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G]-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03)
[3]赵传海.慢性稳定性冠心病诊治进展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3)
[4]赵元红,郜玉珍.等.PCI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