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高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对职高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杨治军

杨治军甘肃省徽县职业高级中学742308

摘要:文章介绍了农业职高教育中传统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及改革后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以为新形势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农业职高教育对推动我省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就业再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职高教育的功能价值就在于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农业职高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懂专业理论,又要会专业技能。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这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传统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高学校农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在基层一线,直接指导农业生产,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和农村基层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没有较强的实践经验,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1.实践性教育环节系统性和整体性薄弱。

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受到教学计划和作物生长季节性的限制,教学安排很难让学生观察研究大田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农学实验中,往往只能借助标本,让学生了解某种作物某一生育期的形态、特征;缺乏现场,不能深入生产第一线,学生对农村、农业、农民缺乏了解;学生缺乏对农作物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掌握的只是抽象的概念,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也不系统,在生产第一线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2.社会、学校经济条件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

现有的教育观念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思想落后于环境。与理论教学比较,实践性教学环节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着实践性环节的质量。由于受实习经费限制,对实习环节进行精减,一些实习费用较高的环节只好变相取消。原有的为期4-5个月的分散毕业实习,大多因实习费用等难以维系。另外,教师到实习点进行实习指导难度大,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3.就业压力使毕业实习效果下降。

学生毕业自主择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就业,众多学生从3年级第1学期就开始联系单位。这给学生的管理带来新的问题,同时对毕业实习也带来冲击。毕业实习是分散的,遍布县内外各个地区,学校不能对其进行严格管理,一些学生就利用实习时间联系工作单位,毕业实习质量难以保证。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使得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原有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劳动、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农业推广、毕业实习、农学实验等6个环节,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

1.基本思路。

农学专业的实践对象主要是种植在大田中的作物,有季节性、农时性,不同于实验室实验。因此,有必要把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等环节重新整合,组成一个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性体系。要把实践性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可重点加强农学专业,尤其是一些主干课程,如病虫害防治、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入学后每学期均开设实践性课程“专业实践”,在实践教学课程中,将主要专业课(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等)中的实验、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以“一门必修课程”的性质进行定位和建设,改变原来依附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成为一门与理论课相独立的实践性的专业骨干课程,并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化。要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锻炼,教育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

2.基本内容。

(1)设置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确定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即社会调查、生产实习、专业实践课、教学实习、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学生3年学习中不间断地全面实施。

(2)开设专业实践课,并作为实践性教学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贯穿3年全学程。2、3年级还安排4~8周到实践基地进行生产实习锻炼。

(3)实践教学3个阶段侧重点各不相同。

第1阶段:1年级进行专业思想和基本劳动技能培养,以参加农事活动和社会调查为主要方式。劳动技能培养根据农时季节,每学期为30学时,重点训练基本劳动技能和作物生产技术,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巩固专业思想。社会调查安排在假期,使学生深入了解农村、农民、农业,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和组织能力。

第2阶段:2年级进行专业基本素质培养,通过生产实习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等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训练作物大田管理、杂交制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种子经营、农业科技推广、作物科研等技能,加大论文综述、论文设计的份量和力度。实施方式以“学校+公司”联合进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双方合作,互助互利。

第3阶段:3年级进行综合素质训练提高。毕业实习要求学生以见习农艺师、生产技术员或技术推广员的身份进行“顶岗实习”,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来进行。通过教学与科研、推广相结合,使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并重,加大教学、科研、生产结合的份量和力度,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技术,具备试验设计、分析总结等科研能力,能够指导农业生产和进行农业技术承包。

(4)实践性教学体系中每个环节都有教学大纲、考核标准和方法,编写学校使用的教材和指导书。校内建有农学、园艺(果树、蔬菜)、园林(花卉、园林植物、苗圃)等试验基地,校外建有3个综合实习基地、6个具有专项教学功能的教学实习点(基地),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实践性教学师资合理配备,队伍较稳定,均为各专业的骨干,老中青相结合,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改革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1.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系统而有序。

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避免了两者的重复与脱节,课堂教学时数大大压缩。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和灵活机动,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更加熟练。特别是改革后所有的校内外实习均由班主任负责组织,这样,学生大多表现积极,避免了缺课不参加生产实习等现象,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2.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改革后实践教学体系要求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必须完成各项具体任务,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基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提供能够很好地体现“验证——改进——创新”过程的实践教学现场,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校外综合实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三农问题,感受时代脉搏。实践技能训练更加系统,联系生产实际进行理论学习和试验研究,同时参加技术开发和生产实践,这对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社会调查,训练了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积累了群众工作经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从事农业或农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涉及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质量,是学校能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重大问题。探索和建立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基点的现代教育模式,新形势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和完善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马新明郭国侠农作物生产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2]王栋黄云赵春林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情报学报,2013,21。

[3]王志明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J].河北农业,2014,11。

[4]曹宏斌农业信息技术在小麦生产中的成功应用[J].农业知识,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