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洁(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干部病房云南昆明650032)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2-0172-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造成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是我国中老年的常见病。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急性发作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气候骤变时。
1病因和发病机制
1.1病因
1.1.1支气管、肺疾病等。
1.1.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1.1.3肺血管疾病。
1.1.4其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亦可以引起肺动脉高压而发生肺心病。
1.2发病机制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的长期慢性病变,导致一系列的体液因子和肺血管的变化,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血管的结构重构,产生肺动脉高压。长期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后负荷增加,早期右室代偿性肥厚、扩大,晚期出现失代偿性心脏扩大、右心室肥厚,发生右心衰竭。
2护理评估
2.1健康史询问病人有无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吸烟史等,了解病人咳嗽、咳痰的情况,有无心悸、水肿等。了解病人有无失眠、定向障碍等。
2.2临床表现
2.2.1肺、心功能代偿期此期主要是慢阻肺的表现。慢性咳痰、气急、喘息活动后感到心悸、乏力、呼吸困难和身体耐受力下降。病人有明显的肺气肿体征,合并感染时肺部可闻及干、湿罗音;心浊音界因肺气肿而不易叩出;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提示有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区闻及收缩期杂音和剑突下心脏搏动,提示右心室肥大。部分病人因肺气肿引起胸膜腔内压升高,腔静脉回流受阻而出现颈静脉充盈。常有营养不良的表现。
2.2.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①呼吸衰竭的表现。②右心衰竭的表现。
2.2.3并发症肺性脑病、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
3辅助检查
3.1胸部X线检查可有右下肺动脉干扩张、肺动脉段突出等肺动脉高压征及右心室增大、肺部原发病及肺部急性感染X先特征。
3.2心电图检查见“肺部P波”,表现为P波电压明显增高,右心室肥大图形。
3.3动脉血气分析PaO2降低或同时伴有PaCO2增高。
3.4血液检查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计数增高,合并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电解质失衡和肝肾功能异常的变化。
3.5其他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肺动脉内径增大、右心室流出道增宽、右心室增大和室间隔增厚。痰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4护理诊断
4.1清理呼吸道无效。
4.2低效性呼吸型态。
4.3活动无耐力。
4.4潜在并发症。
5计划与实施
5.1目标
(1)病人痰液稀薄,能顺利咳出。(2)呼吸困难缓解,呼吸平稳。(3)能维持较好的自理能力。(4)无并发症发生。
5.2治疗原则
5.2.1急性加重期: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并发症。
5.2.2缓解期:积极防治原发病,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急性发作,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心肺功能,延缓病情的发展。
5.3护理措施
5.3.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呼吸困难、胸闷、心悸、发绀或下肢水肿的情况,定期监测和记录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出现失眠、精神错乱等肺性脑病表现时,应及时报告医生。根据病情,严密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5.3.2一般护理(1)环境和休息: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室温和湿度适当。心肺功能失代偿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2)皮肤护理:观察病人有无颈静脉怒张、肝脏增大和骶尾部、下肢浮肿,有无并发压疮,做好压疮的预防与护理,定时翻身。(3)饮食护理:限制钠盐摄入,给予高纤维素、易消化清淡饮食。少食多餐,进食前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5.3.3用药护理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二氧化碳潴留严重者避免使用镇静剂、麻醉药,尤其是在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的情况下,以免抑制呼吸功能和咳嗽反射。利尿剂应防止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出现而加重缺氧等副作用。强心药物以剂量小、作用快、排泄快为原则,一般为常用剂量的1/2或2/3,应用于感染控制,呼吸功能已改善,利尿剂未能控制的反复浮肿的心衰者或以有心衰为主要表现而无明显感染或急性左心衰者。病人因慢性缺氧和感染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很低,治疗效果差,易发生心律失常,应注意观察;缺氧和感染可使心率增快,故不宜以心率作为衡量洋地黄类药物疗效评价指标;用洋地黄类药前,注意纠正缺氧和低钾血症;监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应用血管扩张剂时,注意观察心率增快、血氧分压降低等副作用。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注意观察可能继发的真菌感染。
5.3.4并发症护理注意观察病人呕吐物的颜色、性状及粪便颜色、性质和量,观察病人的心率、脉搏、呼吸、血压和肠鸣音,及时发现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早期注意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注射部位有无渗血、出血等表现。
5.4健康教育(1)鼓励病人积极治疗肺部原发疾病,坚持戒烟具有重要意义。(2)教会病人自我监测心、肺功能变化。心功能不全时,限制水、盐摄入。(3)出现呼吸道感染时及时就医。(4)预防感冒,增强机体抵抗力。(5)重视营养摄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呼吸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