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县鹿寨镇第三中学广西鹿寨5456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特点,注定了考试命题必需围绕实验探究这上根本主题。那么,在新课标视角下实验与探究题有哪些特点,由这些特点引发我们的思考又是什么呢?
【关键词】实验探究;题型特点;思考
Concerningnewcoursestandarddescendajuniorhighschoolphysicsexperimentinvestigationofwhattimethinking
ZhouRong-guang
【Abstract】Alongwithnewcoursestandardofimplement,"processandmethod"in"3Dtarget"andphysicstheacademicsbethecharacteristicsofanaturalscienceanddestinedexaminationtosetquestionessentialaroundexperimentinvestigationthistoproottopic.So,atnewlessonmarkundertheangleofviewexperimentandinvestigationhavewhichcharacteristicses,iscausedourthinkingsbythesecharacteristicsesandiswhat?
【Keywords】Experimentinvestigation;Typecharacteristics;Thinking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各科目的教学要求已由传统的“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方向转化,初中物理学科也不例外。近年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指挥棒”的中考招生考试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物理试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以考实验的题型及命题的角度为亮点。“过程与方法”以及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特点,注定了命题必需围绕实验探究这一根本主题。物理中考试题中的实验与探究题题型所占分值远比课改前要多,内容在不乏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上,使经典内容题型不断创新;增加的实验探究题(专题),成为整个中考试题的亮点。可以说,把握好实验探究题型的教学,将使自己的学生在中考中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在新课标视角下实验与探究题有哪些特点,由这些特点引发我们的思考又是什么呢?
1.由“三维培养目标”想到的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理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每一个学生”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根据这一理念,将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它体现了能力本位和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它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的学习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新课课程标准下“实验与探究”题型的特点
2.1以科学探究为主线,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例1小华总结两年来所做的探究实验发现:
(1)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时,都需要想办法把它们的大小间接显示出来。
例如:图1甲实验是让木块在木板上做____________运动,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间接显示摩擦力的大小;乙实验中动能的大小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间接反映出来的。
(2)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往往采用控制变量法。
例如,要研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就要多次改变压力,同时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做实验时我们改变压力的具体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研究动能跟质量的关系,就要改变质量,同时控制速度不变。具体办法是:换用___________并让它们从_______________由静止滑下。
这类题目提醒学生,要学会从看似不同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点,体验归纳这种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时涉及到物理学中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既关注学习方法,又注意研究方法,这是题目的创新之处。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个:探究滑动摩擦力实验、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这都是物理中比较重要的实验,一般中考卷几乎都会涉及到。
2.2以科学探究为背景,强调对应用能力的考查
例2:在《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实验中。下表给出了实验中所用到的导体情况,选择了A、D两根导体进行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大小与_____是否有关;选择C和_____两根导体进行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应选择的两根导体是_____(填写导体代号)。
本题是以《研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实验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它是物理学研究问题采用较多的一种探究方法,也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且有效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大多蕴含着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且一般只用来定性地研究问题。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见到、熟悉再到试着做,从而掌握这种研究方法,让他们认识到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物理思维和数学推理的产物。使他们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揭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为将来进行定量研究在方法上给学生打下基础。
2.3加强科学、技术和社会(即STS)相联系,使学生了解科学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五类:接受、反应、价值评估、组织和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布卢姆等人指出,在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之间做出划分,是为了便于分析,完全带有主观任意色彩。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每一种情感行为都有某种类别的认知行为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新物理教学要使学生能从情趣中学习物理,考试题型也如此。
新《物理课程标准》十分突出一个重要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它力求贴近生活,强调物理教学的内容、教学空间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熟悉的环境,能使学生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保持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而且能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对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否能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同具体的生活情境有机地联系起来,是题目的难点所在,也是课标新增加的内容,已逐步成为考试的热点。
3.几点思考
3.1物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理论主要以哲学认识论和教师的教学经验为依据,阐述知识、技能学习的一般过程及有效教学的一般过程、模式、原则和方法,它对于知识的心理本质等具体问题的回答是笼统、含糊的,用这种教学论指导教学设计,常常导致教学目标的笼统、含糊,于是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只能强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建立在现代认知学习论基础上的教学论反映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要明确陈述作为教学目标的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然后对学习结果的类型及有效学习的条件进行分析,由此而导出教学的过程、方法。因此,现代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习,让自己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快过度到“学有定律,教有优法”这一科学的教学模式。
3.2转变消极观念,创造条件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俗话说:“眼过三番,不如手过一遍”,与其搞大量实验探究题的“题海战术”,不如创造条件开展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经历过程和方法,从而提高识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新物理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学习。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方式,也是教学内容,是这次课改的核心内容。从初中物理新教科书内容来看,除了原有体现科学探究教学内容的实验外,还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或测量性实验转化为新教材的探究性实验,同时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探究内容,其形式不仅包括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还有家庭小实验、小制作、调查与研究等。新教材也针对了农村学校缺乏专门物理器材而列出了有效利用家庭、生活中废旧物品开展实验的做法。因此,教师不应总是埋怨器材不足、实验场所缺乏等客观因素,消极对待科学探究,而应充分挖掘并且利用这些科学探究的素材,广泛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3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物理新课程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承。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适当地降低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定量要求少了,对解释现象、科技、人文的意义等要求多了,同时又增加了一些了解性知识。对学生的知识难度要求降低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科学素养要求高了。它淡化了不同科目之间的区别,有意识地突出了不同科目之间的相互渗透,因而对物理教师的素养要求更高,知识面要求更广,使物理教学的难度更大。中考物理题中的实验探究题,以新课标为命题指导思想,它的特点折射出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及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师的要求,使我们看到了教改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必需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更加重视实验探究的教学,并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导向素质教育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
[2]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3]《物理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刚,舒信隆。《新编物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收稿日期:20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