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晋生(山西晋中榆次六中山西晋中030600)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得人文精神成为新课程的一个关键词,也引发了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人文精神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探究。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造就身心健康,完整和谐的人,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新的课程标准把人文教育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这在学校和教师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教育教学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全社会都越来越普遍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因此要重构学生人文精神,必先改变学校管理、重建学校文化和课程设置,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人文精神得以培育、生长。
【关键词】课程改革;人文精神;新课程;人文教育等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4)04-021-02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得人文精神成为新课程的一个关键词,也引发了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人文精神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探究。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造就身心健康,完整和谐的人,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新的课程标准把人文教育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这在学校和教师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教育教学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全社会都越来越普遍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因此要重构学生人文精神,必先改变学校管理、重建学校文化和课程设置,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人文精神得以培育、生长。
人文精神的培养仰赖于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告诉学生:人类文明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组织的发展的?人对自然、对社会、以自己、对他人就持什么态度?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应当追求,什么应当反对?人文教育使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祖国、了解人类、了解自己,唤起对人类对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文教育的功用在于"教化",最终目的是"教人做人"。在基础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重构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从课内、课外,知识、环境,言教和身教等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我认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着重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过程、师生关系三个方面着手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一)建设一支充满人文情怀的管理队伍
当前大力提倡实施的素质教育,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代表了全社会的价值取向,迫切要求建立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体系,要求教育管理者转变教育观念,保证对学生人性尊严的尊重,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和精神上的自由发展。
1.学校的管理者(校领导)要以人文管理取代唯科学管理,建立起人性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的管理工作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从制度上保证为教师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文化空间。在被管理者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现代社会,应从研究学校文化等涉及到人的价值观的管理问题出发,发掘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以理性代替人性的纯科学管理模式;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应当重视对情感、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柔性"因素的长期培育,从而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
2.学生的管理者(行政管理人员和班主任)应当真正转变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主体给予平等的尊重,关注每一个个体,实施民主管理,强化服务于学生的意识,使一切的管理制度与措施都为了一个最基本的目的:以学生为真正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解决教育教学及活动过程中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
中小学校教育主要形之于师生间的教学活动,教师无形之中成为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引领者、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指导者,甚至示范者。基础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创造者的重任,对社会的进步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使学生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科学严谨的求知学习的方法,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拓宽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
1.注意课程设置及评价的多元化,除了国家和地方的规定课程之外,还应该结合自已本校的特点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以及特色课程,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人文精神教育。(1)重视艺术、常识学科教学,提高所有学科的教学效率,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2)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行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增强学科教学的情趣性,使学生乐于学习。(4)融汇贯通课内与课外,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学科课外实践。使课程开高完备合理、科学有效。
2.运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会学习,提升品格。教师应打破知识权威的神话,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以传授与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之以必要的体验式、探究式学习方法,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充分挖掘与利用学习资源,使学生在活动中、研究中学会学习,生成新知,形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与对话关系,真正达成"教学相长"。
3.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和认知规律的生本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变,新的教学方法的出现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探究、合作、体验、互动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经验使用的方法。生本教学模式应当是无论当下的潮流如何,教育教学都应以学生为本,在研究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建立起符合学生情感发展需要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激励机制。
4.根据本校特色确立系列人文主题活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特点,生成出体现人文精神的活动主题,强化学科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制定出人文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如有的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经典诵读活动、慈善体验活动、助残助贫活动等,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和教育,培养起宽容博大的人文情怀。
(三)解决师生关系中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应该在尊重基本人性的前提下,帮助个人认识宇宙、地球、人类文化和人类经验,从而使每个个人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他的论述明确指出教育的本来意义应该是为了丰富和润泽生命,是为了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是一个独立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意志和权利。因此对教师和学生的定位重新加以审视,使师生真正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进行平等对话,建立起平等尊重、友好互动的师生关系,回归教育本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也是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重构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1.更新教育理念。学校应引导教师进行深入地学习和思考,了解教育的目质追求,祛除知识本位、成绩至上的教学观念,从而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真正了解和把握人文精神要义,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意识,将人文知识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解决师生关系中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从理念上树立平等尊重的意识,如果教师真正能站在平等的地位给学生以充分的宽容、理解和尊重,认识到他们是在成长中的人,是在不断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完善起来的人,也许心气就会平和许多;如果教师们真正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点化和润泽生命,而不仅仅只是完成知识的灌输,也许就可以和蔼地笑对哪怕是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如果教师了解到人的智能水平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智能长项都不一样,也许就能坦然地面对所有孩子的不足了,因为"上帝关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他开一扇窗。"当教师们深刻体悟到个体生命尊严的可贵、平等的真正内涵,师道尊严将无附毛之皮。
2.重构对话互动的师生关系。学生是人,是一个成长中的人,是一个不断改进着自己从而更好、更完善地成长的人,而我们极少能容纳学生成长中的不足,极少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体谅他们,更没有深入地反思和细究教育本身的不当之处。消解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多元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平等尊重、理解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互动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话语交流,更应该是情意上的相通。这就要求师生都要以相互尊重、真诚理解为前提的,在师生交往中,尊重珍视学生,从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反应,理解学生的情感。
3.组织充满人文情愫的校园活动。学校组织能满足师生不同需要的社团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等,激发和彰显教师和学生生命力,通过活动来表达出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能更好地起到一种凝聚作用。而且在活动中促进了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自发良好的影响和教育,也从而使促使学校精神的生成和发展,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由此可见,人文精神既是一种传统的积淀,也是一种现实的过程。作为一种传统的积淀,它是可以永远汲取力量的源泉;而作为一种现实的过程,它就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实体,而是一种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造、不断追求的崭新境界。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文为前提的,充满着对生命的关注!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对人文精神的悖离,是教育最本质的异化。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灵魂,是推动整个人类前进的精神动力。它为我们提供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体系,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导向。学校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构研究正是通过学校教育的实施、人文精神的培植,使学生的生命内涵得以丰富、生命质量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