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神话论中国古代蛇崇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从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神话论中国古代蛇崇拜

王瑞芳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早期中国发展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关于他们的神话也是中国神话的核心,其中“人首蛇身”是记载和流传最多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该形象的出现和流行与中国古代供奉的蛇图腾有着密切的联系。蛇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被许多部族视作图腾。文明的出现,国家的形成,蛇意象又逐步演化为龙意象,成为非凡力量的象征。中国神话中的蛇龙意象,折射出中国上古时代曾经有过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性的变迁,而伏羲、女娲神话及其形象就是这一巨大变迁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蛇崇拜

伏羲和女娲二者同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女娲是我国远古传说时代母系氏族的著名首领之一,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风姓。曾掌握群团或氏族的生产大权,为人类征服自然,战胜灾害,一次又一次做出了贡献,显赫一世,名传千古。故后世文献曾尊称她为皇、为帝、为神。伏羲又作庖牺、包牺、宓牺、炮牺、伏戏、伏牺等。[1]众多的古典文献和出土文物都证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就是中国上古时代蛇崇拜的变形。事实上,蛇是生活于海岱区域东夷部族的图腾,在他们眼里,蛇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恒生命的象征。伏羲、女娲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崇拜意识的浓缩。

一、传世文献中的伏羲和女娲形象记载

汉代以前,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已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从传世文献考查女娲的形象,大致经历了战国中后期楚国诗人屈原笔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的疑问,从一个外在形象尚不能完全确定的“女神”,经过秦及西汉时期的不断改塑,到东汉后期,确定了位居“三皇”之一的“圣王”形象。所以战国秦汉时期,是关涉女娲“圣王”形象演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东汉时期,王逸对屈原“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注曰“传一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通过屈原的疑问和王逸的注解来看,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地,女娲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形象。在中国的神话中,文学作品中的“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亦不少,如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注引《归藏》:“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之国,人首蛇身,尾交而上。”[4]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神话中,很多具有神力的神话人物都是“人首蛇身”。根据以上的文献记载,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

二、考古发掘葬墓艺术中伏羲和女娲形象

经过神话“历史话”的作用,伏羲和女娲逐渐被尊称为华夏民族的共同始主。自战国以来,伏羲、女娲的形象便常常被刻在各种葬墓装饰艺术中,或被视为创世始祖神,或与日、月结合作为墓室中调节阴阳的象征。曾侯乙墓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一座战国中期的大型木椁墓,椁内置有两重漆棺。墓内除漆棺外,还有两个漆箱,而在其中一个漆箱盖的边缘处,绘有两条头尾颠倒、躯体相交缠绕的人面双头蛇。考古学家根据漆箱盖顶上的扶桑、日、日中之乌及月、月中蟾蜍来推断,画面上的那两个人面蛇身而又反向互相缠绕的动物应该就是传说中的伏羲、女娲。[3]

到了汉代,人面蛇身形象最早在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帛画上。在帛画顶部的正中,有一人首蛇身的形象,高踞于整幅帛画的最顶端。对于这一人首蛇身的形象,有的学者认为是烛龙,有的认为是镇木神,有的认为是“女娲”,还有的学者提出了“伏羲说”。葬墓艺术中,伏羲常常和女娲结合在一起,或作为祖先神,被奉祀于墓祠之中,或成了墓室中人们灵魂的接待者和守护者。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宗教信仰的演化,伏羲和女娲的形象又和汉代的阴、阳概念相结合,或捧奉日、月,或执规、矩,以作为调和阴阳、镇木辟邪的神灵。

三、“人首蛇身”神话与中国古代蛇崇拜

中国古代神话中,蛇的意象也很多(进入文明社会又转变为龙意象)。《山海经》中有许多和蛇有关的记载,如《西山经》称“诸次之山”,“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北山经》中提到的“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大荒西经》:“西海者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青蛇,名曰夸父。”[2]由此可见,《山海经》中将女娲形象描绘成人面蛇身之状便无足为怪了。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蛇,被人们赋予生殖力和繁荣昌盛、吉祥如意的象征意义。事实上,蛇就是几乎与华夏族同时主宰黄河流域的东夷部族的图腾。作为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自然力和自然神,包括对动植物的崇拜,蕴涵极其深厚。图腾崇拜展现了初民的一种希冀和精神寄托,希望图腾能给本部族带来强有力的保护。东夷部族把蛇作为图腾,因为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死而不僵,僵而不死,是永恒生命的象征。

四、总结

蛇是东夷部族活动的区域最为常见的动物,它神出鬼没,具有强大而神秘的杀伤力。海岛的迷茫隐约,航海的艰险神奇,都容易引发人们五彩缤纷的联想与遐思,当他们偶尔看到神奇的北极光时,一下子就会把这条状的奇异光条与他们在现实中时常见到和崇拜的蛇联想起来。文化人类学认为,上古时代的初民有这样一种认知,对神秘的敌对力量进行安抚和祭祀,可以化异己力量为自己的拥有的能量。于是,人们开始抚慰和祭祀活着和死亡的蛇的灵魂,开始产生蛇的崇拜,这种信仰在东夷族群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蛇便升为神灵了。这种神灵,代表着生命力和普遍的繁荣昌盛,起初时这种神灵几乎到处都有,到最后,浓缩成伏羲、女娲神话形象。

参考文献:

[1]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

[2]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叶舒宪.《伏羲信仰研究与神话传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4]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作者简介:王瑞芳,1991年3月20日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山东,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5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政治和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