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浅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

周立波

周立波(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化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和谐文化是动态的,是包含着差别、矛盾、对立冲突和斗争的。通过和谐理念大力倡导和宣传和谐的价值取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不断培育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并将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以文化创新和文化自觉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在中国经济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我们应以开放的胸襟和科学的精神对待外国文化,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但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维护我国的文化传统、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化”掉,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进而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在抵制文化霸权的斗争中,维护民族利益,维护民族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文化自觉。为此,不能总是防御别人的文化渗透,中华文化应该满怀信心地“走出去”。“走出去”,是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最好途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把中华文化全面推向世界,用实际行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

“走出去”,既要重视推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要重视推荐中国的新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让世界领略到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是完全必要的,我们同时也要重视介绍日新月异的中国新文化,树立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当代中国的形象,使世界人民更加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进而了解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由于历史原因,世界上有许多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遥远的封建社会。近年来,中国文化大踏步地走出国门,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宣示了我们“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和和平发展的思想,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以文化宽容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如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文化领域也应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经历几千年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的消失对我们未来生存和繁荣造成的破坏也许并不亚于我们还剩下的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的丧失所造成的破坏。我们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文化宽容的态度创造多姿多彩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谐文化建设

一种文化要不断进步,必须保持开放性,要以积极、主动、理性和宽容的姿态不断汲取自身以及外来文化的精华,以求自身发展。今天,文化的多样性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是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的文化。我们提倡文化宽容,但宽容不等于纵容。我们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主旋律的弘扬始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尽管“文化”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概念,但马克思主义有关文化的论述,一定会给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很多的启示。文化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封闭状态与单一格局,实现了文化的多元化与共享性,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开放而多元的视角。它能够提供多样的思维和多样的经验,从而形成丰富而充满活力的、动态而又保持平衡的文化生态。而作为指导思想的主旋律文化,不仅统一思想、引导舆论,还规范行为,以文化这种“软力量”辅助政治、经济的发展,总体上起“教化”的作用,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方向。

四、文化和谐建设要古今中西融会贯通

以和谐为价值追求目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伦理道德虽曾为历代专制统治利用过,浑身也沾满了历史尘埃,但它的一些基本范畴,己照顾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仍反映着现实社会存在的某些关系或要求,需要我们通过一种近似于海外学者林毓生先生所说的“创造性转化”,使之逐渐适应现代社会,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弃之不顾。近世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批评有余,而继承和“创造性转化”不足。传统文化之于一个国家,恰如健康之于一个人,等到失去之后才会倍感其重要、美好。对于传统文化的衰落,有一个堂皇的解释:它们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如果纯粹以经济指标为标准的话,所有的传统文化都不过是无用的精致。这并不是一种自然的选择,而是一种有意无意的过滤性选择。当我们自己都不珍惜我们的传统时,就只好去接受其他的传统,结果便是本土文化的“虚无化”。

我们在经济上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决不能疏离文化精神的再造。否则,我们会在精神以至经济上永远只是附庸。“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在于它的内在矛盾一样,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性的表现。文化冲突不仅会改变原来的文化性质,而且还会产生处新的文化。”全球化促进了交往与交流,但决不是由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更不可能全球整齐划一。

五、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等诸多方面的和谐,才能构成和谐的乐章。和谐文化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之一。和谐文化必须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要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要在全社会普遍建立和谐共生、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以人为本中实现文化和谐,建设大众共享的和谐文化,应着眼于和谐人文精神的培育,着眼于文化关怀的营造;着眼于文化享有的落实;着眼于文化创造的体现,使文化能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着眼于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耗”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收入分配趋于合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让“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把它具体贯彻到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使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都展现其应有的文化魅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用“和谐”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和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不断推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视现实生活中潜在的不和谐因素,不能掩盖社会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当前社会中的许多不和谐因素都是因旧的价值体系已经完全打破,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确立,二者之间缺乏一定的张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