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乐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474550)
【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出血患者锥颅抽吸引流术后头部引流管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抽取我科68例脑出血锥颅抽吸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护理研究。结论术后引流管的正确观察与护理,是保持引流通畅,降低污染,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是提高锥颅血肿引流成功率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脑出血锥颅抽吸引流术后引流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312-0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我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6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38例,年龄42—71岁,平均53岁,行锥颅抽吸引流术后,治愈59例,自动出院6例,死亡3例。
1.2治疗方法?在CT引导下立体定向穿刺抽吸后置入硅胶引流管引流,术后以脱水降颅压、止血、降血压、抗炎治疗为主[1]。
2.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2.1了解引流管放置的部位、引流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确保有效引流。
2.2引流体位?引流体位过高易发生颅内压升高引起脑疝,过低易发生再次颅内出血或导致小脑幕孔上疝。正确高度为:平卧位时引流装置距双耳孔水平连线上10—20cm,侧卧位时距穿刺点上方10—20cm,此外,应保证病人体位舒适,头部不可过仰、过屈[2]。
2.3防止颅内感染
2.3.1严格无菌操作?锥颅抽吸引流术本是造成颅内感染的途径之一,应尽量将病人安置在隔离房间或行床边隔离,病室每日通风消毒2次,其次,应使整个引流系统保持密闭、无菌。引流管接头处用无菌纱布包裹,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更换引流袋前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物逆流,更换时应严格行无菌操作,用酒精、碘伏消毒引流管口。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
2.3.2穿刺部位皮肤护理?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无菌,定时观察,若敷料被血液渗湿或异常潮湿,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3.3防止逆行感染?引流袋置于适当位置,如抬高床头,则相应抬高引流装置高度,进行检查搬动时,先夹闭引流袋,回房后放置好体位,调节并固定好引流装置再开放夹闭的引流管。
2.4引流管的固定?引流管常见脱出原因如下:(1)引流管固定不牢(2)病人烦躁,自己拔管(3)翻身不慎导致引流管脱出。针对以上原因,应做好相应护理。尤其对于意识不清或躁动病人,应适当进行肢体约束,加强看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小剂量镇静剂。
2.5保持引流通畅?协助患者取侧卧位,使穿刺部位悬空,避免引流管扭曲、打折或受压。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标准如下:(1)有无自流现象(2)有无脉搏性波动(3)有无呼吸性波动。引流管的不畅及排除方法:(1)如果引流管扭曲要轻轻纠正(2)引流管附在脑室壁,可将管旋转离开脑室壁(3)如有血块堵塞,应立即查找原因并尽快通知医生处理,使引流管再次通畅。
2.6引流液的观察[3]?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的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引流初期(一般为术后1天)引流液较多,约40—140ml/24h,随着颅压下降,出血量逐渐减少。早期切忌引流过快过多,引流量应控制在每日80—150ml,最多不超过300ml。如流速过快应相应调高引流装置高度。另外,术后记录每小时引流量,以每小时不超过10ml为宜。术后1—2天脑脊液呈鲜红或暗红色,以后色泽转为清淡。若引流液突然转为鲜红色且流速过快,患者伴有烦躁、头痛、呕吐、血压高、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等临床表现,提示有活动性再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给予降颅压处理。
2.7拔管的护理?锥颅抽吸引流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术后3—4天,脑水肿期将过,颅内压逐渐降低,病人病情稳定,引流量逐渐减少,色变淡,复查头颅CT证实剩余血量为最初的10%则可尽早拔除引流管。拔管前先夹闭引流管观察1天,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变化。如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不适感,则可拔除引流管。拔管后敷料包扎切口,并注意观察切口处有无脑脊液渗出,如有渗出应及时换药,保持敷料整洁。
小结?锥颅抽吸引流术具有创伤小、病程短、安全性高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术后患者脑组织受压时间短,且能在较短时间内清除血肿,迅速缓解颅内高压症状,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最大限度的恢复神经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因此,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落实各项必要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有效引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挽救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05.
[2]孙树杰,刘欣,急诊医学,2000,9(2)84.
[3]顾沛,范淑琴等,外科护理学,科学出版社,2001,29(4)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