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例上尿路结石成分分析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3

910例上尿路结石成分分析及意义

谢杰王强东董振佳肖旭袁秦波颜姚谢永峰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医院泌尿外科江苏淮安223300)

【摘要】目的:根据上尿路结石成分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探讨上尿路结石成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4月91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结石标本来源分别为PCNL、URSL、ESWL、腹腔镜手术以及开放手术取出。采用红外光谱法分析结石成分。结果:男性患者发病高峰年龄为30~59岁,女性为40~59岁;男性多于女性。单纯性结石338例,占37.14%;混合性结石572例,占62.86%。结石成分检出率最高的是草酸钙(89.45%),其次是碳酸磷灰石(56.37%),无水尿酸或尿酸铵、磷酸镁铵、二水磷酸氢钙、胱氨酸等成分较少。男性和女性无水尿酸/尿酸铵结石的检出率分别为16.02%、8.64%,磷酸镁铵结石的检出率分别为3.48%、10.42%(P均<0.05)。结论:上尿路结石成分以草酸钙结石为主,混合成分居多。年龄、性别对上尿路结石形成有一定影响。这可为本地区上尿路结石形成的病因探讨和预防复发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上尿路结石;成分;红外光谱

【中图分类号】R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225-03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近年来微创腔镜手术已成为尿石症主要治疗手段,但治疗方法的进步并没有降低结石复发率,且上尿路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多。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4月91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红外光谱分析结石成分,探讨上尿路结石成分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910例患者来自淮安市、扬州市(宝应)、盐城市(阜宁、滨海、响水)、连云港市(灌南、灌云、东海、赣榆)、宿迁市(泗阳、沭阳)。其中男574例(63.1%),女336例(36.9%),男:女为1.71:1。年龄14~87岁,平均(44.6±14.5)岁。结石标本来源分别为PCNL、URSL、腹腔镜手术以及开放手术取出。其中单侧肾结石304例(33.4%),单侧输尿管结石433例(47.6%),同侧肾、输尿管结石68例(7.4%),双侧上尿路结石105例(11.6%)。

1.2结石成分分析方法

红外光谱法:将结石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后,取1~2mg结石粉末在玛瑙研钵中研细,与100~200mg纯KBr按1:20比例,充分混合并研磨成2um以下的粉末,采用压片设备,压制成透明或半透明薄片,将薄片置入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测定结石成分,根据红外光谱特点进行定性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石成分与性别、年龄分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上尿路结石成分分析

910例肾结石成分分析见表1。单纯性结石338例(37.14%),混合性结石572例(62.86%)。单纯性结石以草酸钙为主,分为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其中草酸钙结石258例(76.33%),无水尿酸结石55例(16.27%)。混合性结石以草酸钙+碳酸磷灰石为主,其中草酸钙+碳酸磷灰石487例(85.14%),草酸钙+无水尿酸61例(6.70%)。

2.2上尿路结石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

上尿路结石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2。上尿路结石发病高峰年龄为30~59岁,其中男性发病高峰年龄为30~59岁,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40~59岁。男性多于女性。不同性别上尿路结石患者中,70岁以上老人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年龄段男女发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不同性别上尿路结石结石成分检出率分析

上尿路结石成分在不同性别中检出率见表3。检出率最高的是草酸钙(89.45%),其次是碳酸磷灰石(56.37%)。尿酸、磷酸胺镁、二水磷酸氢钙、胱氨酸等成分比例较低。尿酸在男性中检出率高于女性,磷酸胺镁在女性中检出率高于男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结石的形成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Gomola等[1]研究表明,结石发病率、复发率与结石的组成成份、年龄、职业、性别、遗传、饮食习惯等因素均有相关性。结石成分分析反映了结石形成过程中尿液的理化改变及体内代谢紊乱情况,通过尿路结石成分分析,研究尿路结石流行病学,探讨结石病因、防治和随访已成为泌尿外科临床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红外光谱法可对结石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分子结构测定,方法简便、迅速和可靠,且样品用量少,已成为尿石成分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人群发病率为1%~5%[2],我院结石患者占泌尿外科住院总数约25%~36%。近年来,90%以上的上尿路结石患者可通过微创腔镜手术达到祛除结石的目的,但治疗手段的进步并没有降低结石复发率,且上尿路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多。因此,有必要通过大规模的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为本地区泌尿系结石的病因探讨和预防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对910例上尿路结石的结石成分分析发现,淮安市及周边地区上尿路结石成分复杂,以含钙结石最为常见,混合成分居多。单一成分结石以草酸钙为主,混合成分以草酸钙+碳酸磷灰石为主,它们是共生的关系,其次为草酸钙+尿酸,与国内绝大多数地区临床研究基本一致。从结石成分检出率看,检出率最高的为草酸钙(89.45%),高于广东南海(77.38%)[3]、安徽合肥(68.4%)[4]、皖南(74.31%)[5]、河南郑州等地(74.7%)[6]。尿酸检出率为13.63%,高于国内大多数地区,与广东南海接近(13.29%),低于深圳(30.4%)[6-7]。以磷酸胺镁为主要成分的感染性结石检出率6.04%,与Rassweiler等报道的研究数据相符。胱氨酸结石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疾病,本组只有2例,需在日后研究中进一步加大样本含量。

统计显示,近年来下尿路结石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上尿路结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上尿路结石的发病率存在明显地区、性别、年龄差异。南方结石发病率高于北方,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2:1~3∶1。男女之间发病率的差异和以下因素有关:男性只需携带有3个以上的易患性等位基因,而女性至少需携带4个易患性位基因才有结石形成的危险[2];尿路解剖结构不同;饮食习惯不同;性激素水平差异。从年龄分布看,我国尿路结石高发年龄为20~50岁,该年龄段患者占67.7~89.6%。男性发病年龄成单峰分布,高峰年龄30~50岁;女性有两个发病年龄高峰:25~40岁和50~65岁,其中第二个高发年龄被认为与女性绝经后骨吸收引起的高钙尿和雌激素分泌减少有关。雄激素能增加血液草酸水平、促进尿草酸排泄以及草酸钙结晶在泌尿系统的沉积,而雌激素能增加尿中枸橼酸的排泄。我们的研究表明,淮安及周边地区上尿路结石发病高峰年龄为30~59岁,其中男性发病高峰年龄为30~59岁,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40~59岁。本研究女性发病率呈单峰分布,可能与尿路结石发生的地域特征、上下尿路发病年龄差异、本研究收集的样本数有关。

尿路结石的形成与环境气候因素、社会条件、饮食、代谢紊乱、局部解剖异常有很大关系。淮安地区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交界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地质偏酸性。淮扬菜系偏好高蛋白、动物内脏、鱼虾等,精制糖、盐摄入多,且喜好饮茶、喝酒、饮料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过量摄入动物蛋白及奶制品能显著增加尿钙、尿草酸及尿酸含量,糖、盐可促进肠道吸收钙,导致尿钙排泄,这些饮食习惯都是尿路结石特殊是草酸钙结石形成的促进因素。

Alaya等报道,随着年龄增加,草酸钙结石发病逐渐减少,而尿酸结石逐渐增加。其原因是老年人易出现代谢综合征,身体机能逐步减退,尿液氨减少,尿PH降低。本组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上尿路结石患者中,70岁以上老人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感染性结石女性中检出率高于男性,尿酸结石在男性中检出率高于女性。Prasongwatana等研究显示,女性上尿路感染性结石患者是男性的3倍,女性尿路结石中泌尿道感染是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易发生尿路感染、局部解剖等因素,共同导致不同性别上尿路结石患者中,70岁以上老人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国外最新研究表明,由于早期诊断与治疗,女性感染性结石发病率有明显下降趋势。而尿酸结石男性多于女性,可能是与男性易患下尿路梗阻性疾病、喜食动物内脏、啤酒、海鲜等含嘌呤高的食物有关。

资料显示尿路结石治疗后复发率极高,而治疗后给予结石预防可明显降低复发率[8-9]。准确分析结石成份,根据结石成分给予患者个体化的防治方案,能有效预防结石复发。根据淮安地区上尿路结石发病特征及结石成分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注意事项:(1)消除成石原因是去除结石的最好预防方法;(2)结石预防首要基本原则是多饮水,保持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ml,以避免尿中形成结石晶体的盐类呈超饱和状态;(3)根据结石成分有针对性调节饮食。本地区草酸钙结石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应特别注意草酸钙结石的预防。减少高动物蛋白及高糖、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并限制钠盐,避免大量补充维生素、钙剂。尿酸结石患者及成年男性,需控制体重,避免过多地食用含嘌呤丰富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适当碱化尿液。磷酸镁铵等感染性结石患者及成年女性,需注意泌尿系感染的防治。(4)30~59岁是上尿路结石的高发年龄,在此年龄段的居民更需多饮水,定期检查、随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综上所述,淮安市及周边地区上尿路结石患者的结石成分复杂,草酸钙结石所占比例高,混合成分居多,年龄、性别对上尿路结石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这为本地区结石形成的病因探讨,根据结石成分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降低复发率,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GomolaV,HubertJ.Urinarystones[J].RevPrat,2012,62(5):711.719.

[2]叶章群.泌尿系结石研究现况与展望[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3):261-262.

[3]胡明,崔学江.广东南海地区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成分分析(附986例报告)[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3,13(3):181-183.

[4]张翼飞,梁朝朝,许小明等.合肥地区783例尿路结石成分分析及临床意义[J].安徽医学,2012,33(12):1589-1591.

[5]徐炜.郭松林.张书贤.549例上尿路结石的化学成分分析及临床意[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33(2):131-133

[6]王友志,许长宝,崔丹丹等.郑州及其周边地区泌尿系结石成分红外光谱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3,34(8):54-55.

[7]王强,王细生.485例尿结石成分分析与预防指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1):1469-1462.

[8]宋鹏,梁培育,李浩勇.海南省119例尿路结石化学成分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3):374-376.

[9]王进峰,吴志坚,李晓刚.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06,12(22):138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