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郭叔鹏先生最后的日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1

我的岳父郭叔鹏先生最后的日子

陈无忧

郭叔鹏(1917-2008),现当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习京剧文武老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唱红武汉三镇、湘鄂两省以及宝岛台湾,曾先后与周信芳、李万春、李玉茹、郭玉昆等老一辈京剧大师同台演出。在他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曾得到菊坛皇后戴绮霞的提携,受到田汉先生的赞誉,为梅兰芳先生改过词,颇多逸闻趣事。

2008年还未过元宵,我们便得到岳父重病的消息,当即从北京赶回沙市。见到岳父,他已神智不清,语无伦次了。送到医院,医生诊断说是大脑萎缩,属老年性器质衰退的病症,不可逆转,最好的治疗效果也只能维持现状。于是住院治疗,并请了护理小杨,昼夜看护。

岳父九十一岁了,自幼在苏州戏班学戏,练下了扎实的童子功。后又不间断地坚持练功,所以身板儿一直硬朗。上世纪80年代他虽已退休,还多次登台唱徐策跑城,追韩信,演关公的古城会,走麦城。老戏迷们都说他风采不减当年。90年代,他患了青光眼,2002年在北京虽经朋友介绍,名院名医精心治疗,但还是没能逃脱在黑暗中度过残生的厄运。回沙市后登台的机会少了,但他还摸索着去为京剧票社清唱示范,传承国粹。沙市著名的京胡演奏家王正荣是岳父的干儿子,经常带着京胡来家为岳父伴奏。他则神情入戏,闭目高歌,也其乐无穷。

岳父住在医院里,神志开始清醒了,不再狂呼高喊。但言语不利索,还常与小杨讲过去的故事,有时还为小杨和同室病友断断续续地来上一段追韩信。我们每星期去沙市两次,探望外公(我习惯依小辈这样称呼他)。见面时我用上海话问:“外公,侬阿认得我是啥人?”他说:“侬是陈无忧,哪能勿认得?”小杨告诉我,外公见到人能喊得出名字的只有我和二弟寄生,别人都要想半天。

我还未进郭家门时,也曾是岳父的粉丝,在人民剧院门口,排队买票看《狸猫换太子》。成家后,岳父经常骑自行车来看我们。文革中他被红卫兵扫地出门,就和岳母与我们同住。他还帮江北农场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演全本的《红灯记》,到全省的劳改单位去演出,得到一致好评。从1971年起,每年春节,全家的兄弟姐妹们都集中到江北团聚。这时岳父高兴起来写诗作词,唱一段拿手戏助兴。合家欢聚,其乐融融。岳父没有学历,但天资聪颖,全靠自学,就能唱会演,能编会导,还写得一手自成一体的好字。改革开放后,他常把他三、朴实无华与言为心声

戏曲兴于民间,尤其是那些地方戏曲,历来都是活跃于农村集镇、勾栏市井。它们是大众的宠儿,归属于“俗文化”一类。拿京剧来说,它起源自秦腔、徽戏与汉调,其实也是地方戏曲的一种变种。虽然它在声腔、表演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发展,虽然很多人喜欢称它为“高雅文化”。但我认为,还是应该将它归属到“大众文艺”的行列中。

“俗文化”并不就是“低人一等”。“白话文”也并不就等同于“大白话”。“白话文”同样也具有文采,同样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最早就提倡用“白话文”写作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举世闻名的“文豪”,写出了多少千姿百态、广为流传的小说、散文、诗歌等经典之作。汪曾祺先生所编写的京剧《沙家浜》的剧本,正是摆脱了“高雅文化”的诱惑,以“俗文化”的形式,创作出具有很高文学性的优美唱词。可见,努力追求自然流畅、纯朴真挚的本色美,应该是戏曲作者们今后不断学习与探索的方向。

言为心声,语如其人。写戏就是写人,朴实无华的唱词,只要下笔有神,用词准确,便能活生生地描绘出人物的本性与复杂的内心世界。

乱世英雄起四方,

有枪就是草头王。

钩挂三方来闯荡,

老蒋、鬼子、青红帮。

胡传魁才一露面,自报家门,寥寥四句,便将这个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之际,混水摸鱼,兴风作浪,企图依靠邪恶势力为自己升官发财捞取好处的绿林汉子的复杂面目与特殊心态勾画得一清二楚。这种神来之笔,精确老到,充分显示了汪曾祺先生文学修养的深厚与体察人物的细致。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挺然屹立傲苍穹。

八千里风暴吹不倒,

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郭建光带领伤病员坚持在芦苇荡里战斗,云遮雾障,情况多变。面对着粮尽药绝,敌军包围,一霎时,风雨骤起,电闪雷鸣。郭建光与伤病员们,携手并肩,风雨同舟。作者以泰山顶上的青松作为比喻,倔强峥嵘,巍然屹立,形象地表现了革命战士们的战斗意志与高尚品德,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恰如其分,震憾人心。

通过精彩的唱词,真实贴切地反映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汪曾祺先生凭着丰富的阅历、练达的观察,将剧中人物的思想状态刻划得入木三分,丝丝入微。常常通过简明易懂的语句,画龙点睛,准确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多少年来,我们一直难以忘怀茶馆店中一段妙趣横生的联唱:

刁德一: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妙语联珠,亦庄亦谐;不卑不亢,不阴不阳。一个是旁敲侧击,一个是沉着应对;一个是稀里糊涂,一个是察言观色。想必人们在欣赏这段精彩的对唱时,一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得到愉悦的享受。汪曾祺先生以这种带有泥土味的“大众文化”的本色唱词,出色地勾画出剧中人物之间微妙的内在情绪与复杂的思想感情。生动自然,形象鲜明,观众听了,完全能心领神会,感到无限的亲切。这是京剧《沙家浜》的成功之处,也充分展示了朴实无华的本色美唱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