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例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测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290例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测结果分析

曹洪梅

曹洪梅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二九零农场医院黑龙江农垦156202)

【摘要】目的:通过对妇女阴道炎致病菌感染情况的检查分析,探讨发病率,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9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的290例患者阴道分泌物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倍镜下检出WBC(1+—4+)97例(33.45%)、加特纳球杆菌71例(24.48%);念珠菌54例(18.62%)、纤毛菌25例(8.62%)、滴虫24例(8.28%)、底层细胞16例95.52%);淋球菌2例(0.68%)、癌前病变1例(0.34%)。结论:妇女阴道炎主要以细菌性和真菌性感染为主,涂片中可见核异质细胞,癌前病变细胞的检出为防控妇科肿瘤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在妇科肿瘤逐年增加的今天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癌前病变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31-01

阴道炎是阴道粘膜及粘膜下结缔组织的炎症,是妇科门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的阴道炎有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Garder等曾对1181例阴道炎进行研究,发现41%为细菌性,27%为真菌性,24%为滴虫性。老年性阴道炎发生于绝经以后、卵巢切除者或盆腔放射治疗后,其发病率据报道高达98.5%。疾病的发生给妇女的身心健康、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解妇科阴道病的病原菌检出率、病原菌的分布及感染和混合感染的情况,协助指导临床对妇科阴道疾病、妇科癌前病变、肿瘤等疾病做到早预防、早治疗,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损失,笔者对我院290例妇科阴道分泌物涂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9年来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体的阴道分泌物涂片29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39±11岁。标本采集前24h内无性交、无盆浴、无阴道灌洗、未服用影响检查的药物。

1.2试剂与方法:采用革兰氏染色(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和细菌性阴道病快速检测卡(郑州安图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步骤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油镜下检查线索细胞、淋球菌、白细胞等细菌的数量;高倍镜下湿片观察有无滴虫、霉菌、评价阴道清洁度。在同一张玻片上做滴虫、念珠菌、纤毛菌、淋球菌、加特纳球杆菌、核异质细胞、癌细胞等多项检查,判断方法按细胞快速染色图谱。

2结果

2.1图片结果:290例患者涂片结中高倍镜下检出WBC(1+—4+)97例,占33.45%;检出加特纳球杆菌71例,占24.48%;念珠菌54例,占18.62%;纤毛菌25例,占8.62%;滴虫24例,占8.28%;底层细胞16例,占5.52%;淋球菌2例,占0.68%;癌前病变1例,占0.34%。部分图片有混合感染

2.2阴道清洁度:290例患者中,清洁度正常(Ⅰ+Ⅱ)的有113例,占38.97%,异常(Ⅲ+Ⅳ)277例,占61.03%。

3讨论

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阴道炎症,不同程度妇科疾病给广大的女性患者带来诸多痛苦和隐患,严重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如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不孕不育以及妇科肿瘤等多种疾病都是由此而导致的疾患,在大大降低她们生活质量的同时由于长期炎性反应的刺激使细胞增生活跃、慢性组织炎性病变和刺激均会导致细胞的变形引发癌变。本组290例患者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结果提示,感染主要以细菌性和霉菌性阴道炎为主,其次是滴虫性阴道炎,也可见淋球菌感染,少数为混合型感染,还有1例癌前病变。因此,妇科炎性反应一经发现应及时处理,故定期妇科检查及有针对性地检测势在必行。随着目前肿瘤预防理念的转向针对诱发癌症的高危因素进行早期干预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意义深远,且炎性反应的控制与治疗不仅解除了患者的痛苦,也大大降低了癌变的概率,提升了预防的效果。检出阳性者应及时、彻底治疗,并定期进行复查。

总之,女性阴道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致病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单一因素,也有综合因素,应引起临床及患者高度重视。实验室检查也受多因素影响,有可能造成漏诊,需要用循证医学的原理,优化检验项目,尽量避免人为因素,探索应用高敏感性,高特异性检测方法。提高检查方法特异性和灵敏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黄醒华.妊娠期滴虫性阴道炎及念珠菌性阴道炎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12):707.

[2]刘学峡,曹阳,刘淑文,等.白带涂片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性阴道病诊断的探讨[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5(4):57-58.

[3]龙友莲.革兰染色法检测阴道分泌物340例体会[J].当代医学杂志(学术版),2008,(8):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