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创伤术后患者疼痛的个体化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急症创伤术后患者疼痛的个体化护理

许玉凉许丽丽

许玉凉许丽丽(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61022)

【摘要】目的观察对急症创伤术后患者疼痛的个体化护理效果。方法从我科收治的急症创伤术后患者中抽取80例创伤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疼痛的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实施个体化护理后疼痛明显得到缓解,且缓解程度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创伤患者术后的疼痛在经过个体化护理有能够得到明显的缓解,且身心状态良好,对医护人员工作能够积极配合,对护理服务更为满意。因此个体化护理具有在临床术后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急症创伤术后术后疼痛个体化护理疼痛缓解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224-02

疼痛,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而后被认为是第5个生命体征,很多手术后都会并发疼痛,尤其是急症创伤的手术患者。术后的疼痛既有客观手术造成的,也有患者主观心态情绪受到影响造成或放大的。疼痛不仅使患者承受痛苦,还会影响患者的心态,畏惧、躲避功能恢复性训练,从而增长恢复时间,尤其对老年患者甚至形成术后并发症危及生命[1]。以往术后往往单纯采取服用镇痛药物来缓解疼痛,但药物的副作用亦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伤害,因此如何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成为临床医护人员所面临的新课题[2]。本组通过对我科部分急症创伤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并与传统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我科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急症创伤患者中抽取80例创伤后出现不同程度疼痛的病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10~76岁,平均年龄(40.81±6.47)岁。所有病例均为10~80岁之间,能够清晰表达想法、顺利交流,无血管损伤或截肢患者,无精神病史患者。所有患者均了解护理方案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服从治疗安排,符合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1.2.1.分组

将80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1~76岁,平均年龄(41.35±5.83)岁;对照组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0~73岁,平均年龄(39.57±5.61)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进行常规护理,保持病房舒适环境、与患者构建良好沟通,并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对每例患者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并以此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疼痛情况进行相应的个体化护理方案,包括术前指导、环境控制、心理护理、镇痛药物、正确的体位及制动、功能恢复性训练等几个方面[3]。

1.3.观察及评估

于术后5天内每天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评估标准采用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

0级:无痛,记0分;

Ⅰ级:略有疼痛,但可以忍受,不影响正常生活与睡眠,记2分;

Ⅱ级:有明显疼痛,无法忍受,无法保证正常睡眠质量,影响日常生活,记4分;

Ⅲ级:有剧烈疼痛,无法忍受,睡眠受到严重影响,可出现自主神经紊乱症状,记6分。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5.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使用成组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可信区间95%,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后5天内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并使用统计学分析对比可知:两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评分基本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相对对照组越来越明显,术后4天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对比x-±s

组别n术后当天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3天术后4天

观察组4026.37±5.7320.27±5.8315.86±5.1612.67±5.297.59±4.35

对照组4025.97±5.4825.13±5.4922.58±5.3418.26±5.2713.28±4.51

注: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疼痛作为一项最常见的术后症状和生命体征,在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能够使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相应并发症,并能够影响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出现不良反应,尤其因疼痛而产生自主神经的异常活动所引起的内脏反应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会产生巨大影响[4]。同时疼痛也可以影响患者的心理产生恐惧、焦虑或抑郁等诸多不良情绪,使部分患者出现躲避、排斥治疗和康复训练,甚至抗拒医护等异常行为,最终导致其康复时间延长、康复效果降低。

以往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并没有对患者的疼痛起到足够的重视,通常都是单独使用镇痛药物来缓解患者疼痛[5]。这种方式往往会对患者身体产生副作用和耐药性,有时还会因剂量的控制不当而直接对患者机体产生伤害,由此可见常规护理模式并无法起到很好的整体镇痛效果。而由本文研究可知,针对患者的个体特点(包括年龄、性格、教育程度及心理、生理承受程度等)和其术后疼痛分级所制定出的一系列的系统化、个体化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生理痛苦的同时也减轻其心理压力和负担,使其能够主动配合治疗、康复训练和护理,加速创伤愈合,减少并发症,获得更为理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蒙小燕,湛琅,张雪梅等.急症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因素评估及个体化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19-20.

[2]刘丽霞,岳迎新,房丽娟等.术前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8):75-76.

[3]沈碧玉,刘经纬,刘肃等.个体化手术全期护理对肿瘤患者围术期心理状况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3):13-14.

[4]黎彩红,刘姗姗.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因素评估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24):80-82.

[5]张春玲,孙胜男,张春燕等.创伤骨科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