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阳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中华路小学
“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市场”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现象。当然,这种形式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许多教师在评课时把课堂上有没有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是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否体现自主学习的标准。所以公开课、观摩课上总少不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主要环节。
一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
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少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学习,而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出现思想的碰撞、激烈的争辩、有效地合作及达到生成的效果。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仅仅起到完成教师既定教学思路的辅助作用,流于形式化。从上述来看,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组织未落实
“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小组成员却不知从何说起,由谁先说,于是你推我让,讲起来也心不在焉、词不达意,或者干脆一言不发;有些甚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相干,或者说的内容与讨论的问题并无关联。这两种表面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师没有做好前期准备指导工作。特别是公开课教学,由于对学生不熟悉,时间又匆忙,有的教师根本就没有去了解学生平时的讨论习惯,只把小组合作学习看成一种制造“热闹”气氛的教学形式。
2.主体被淡漠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增加学生的发言次数,安排课堂讨论,成为很多教师的首选策略。殊不知,归还学生时间并不等于归还学生思考。很多讨论的内容,并不是学生产生疑惑认识有分歧的地方,而是教师随意设计的,甚至当学生还没弄明白问题就开始“讨论”,讨论什么呢?于是,学生丧失了主体性,漠视讨论,也不愿参与。
3.主导不到位
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讨论过程中,有的教师四处巡视,目的是了解各组讨论的结果,很少关注“讨论得怎样,讨论中有什么现象或问题”,以及学生讨论中是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是否尊重他人意见等。殊不知,我们设计小组讨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我们“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使他们在学习合作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合作,提升其综合素质,否则便是“舍本而求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发挥其最大作用的思考与建议
1.抓住契机,开展真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精心安排,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合适的不安排。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还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就会出现面面相觑、哑口无言或是各自为战、信口开河的现象。导致这种形式化的原因,往往由于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做到“分派角色,适时轮换,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借鉴他人的经验,我认为可以给小组内设立几个岗位:(1)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学习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组织好纪律。(2)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结果等。(3)评分员:依据合作过程中参与的态度、交流的质量等对组员进行评价。(4)汇报员:整合组内研究成果,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
另外,教师应指导他们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如合作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培养学生的组织、交流、协调能力以及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为小组合作学习顺利、高效地进行奠定基础。
这样的小组合作训练需要长期培养、坚持。当然,即便学生有了一定的合作习惯与能力,在每次布置任务时,老师仍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小组合作的过程与方法进行适当指导。
2.关注主体,提出真问题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价值,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而问题难度太大,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者必须在问题设计的“质”上下功夫,最好能提出一些“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真正起到调动学生思维、促进其能力发展的作用。
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存在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教学意图而提出,应是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对生活、对学习产生的疑问和批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动态、开放的问题。如我上《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一课时,学生汇报“仓颉造字”的内容:“传说黄帝身边有个史官,叫仓颉。他长着四只眼睛,能看清所有的东西,而且非常聪明。他看见什么就能画什么,汉字就是由他造出来的。”“人怎么能长四只眼睛?”我马上抓住这一“不和谐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位同学汇报的内容哪些地方可信哪些地方不可信?”这个问题确实与实际不相符,也是我课前没有预设到的。这样一来,学生讨论得更热烈了。
为了使学习符合儿童的真实需要,我们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并善于提出真问题,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对照事实,梳理散乱问题,归纳核心问题作为课堂教学主线。
3.重视过程,做到真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更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发展,应抓好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给足思考时间,促进思维拓展。有些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了四、五次,可谓“高潮迭起”,但每次讨论的时间却非常有限。实际上,往往是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不透彻,就被迫停止。如果为节约时间而剥夺大多数学生的思考权力,仅满足个别学生的表达欲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我认为,既然给了学生讨论的自由,就应给足他们思考的时间。
第二,正视个体差异,重视批判意识。在倡导重视学生个性的今天,企图用个性标准化的答案去“引导”或“规范”儿童千差万别的生活与情感、体验,是错误的。如在《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中,讨论“小玲学习不认真,于是妈妈便对她说,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扫大街。妈妈说得对吗?为什么?”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说妈妈这样说不对,这是看不起清洁工。可有学生却说:“我认为是对的,我在街上看到清洁工起早摸黑,那么苦,那么累,如果小玲不好好读书,真成了清洁工,多不好啊!用这句话吓吓小玲,让她好好读书,也没什么错啊。”可见,对象不同,相同的问题也会从不同角度产生思考。思考的碰撞、价值观的冲突,这正是可以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热情,提升认识。教师不应视“另类问题”为洪水猛兽,回避、漠视甚至批评打击,而应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共同解决问题。
第三,展示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创造。有的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强调小组答案的一致性,认为这样才能证明讨论有了结果,殊不知,如此规定将磨灭多少创造的激情。品德与社会课所讨论的问题不像数学有案可寻,也不像语文有据可依,却正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创造能力的绝好机会。
第四,参与合作,保障问题的解决。学生在讨论,老师该做什么呢?有的教师会认真倾听,为的是想知道会得出什么结论,有的教师则旁观。其实,作为学习的指导者,有义务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给予恰当的点拨。有了恰当的引导,问题的解决才能得到保障。
4.全面评价,实现真提高
为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课堂上要有一定的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的评价是必要的。
第一,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助、互补、互促。有的教师在小组汇报时,给予的评价往往是“你说得不错”、“你很有自己的想法”等,把集体的智慧归功于发言的学生,造成其他学生的懈怠。
第二,重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如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了不和谐现象,教师应及时抓住话题,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品质进行思考和评价。“在讨论的时候,有的小组能对问题认真研究,各抒己见,然后又集体讨论,大家都很有收获。但有的小组大家抢着说,以致别人都听不清,这样不就影响了学习效果吗?”除了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教师更要注重对学习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
综上所述,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得到重视和广泛采用,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课堂中静态和单向的人际交往模式,逐步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从中受益,也让教学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