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东光镇新兴学校133200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一、自我为中心
该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任性且执拗。
事例:我在给六年级上课时,一个女同学因做错了作业,同学们笑话了她。她竟然当着我的面,拿起桌子上的一摞书,在我面前抡起敲砸在桌子上。当时,我十分吃惊。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批评了她几句。可她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理直气壮地哭着对我喊:“我不念行了吧?”然后她竟然背起书包朝门外走去。我阻止了她并安慰了她很长时间,她才停止哭闹。
分析该学生就属于典型的自我中心者,如今我们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养成的“唯我独尊”的个性。这种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会蒙蔽孩子的双眼,会让孩子无法看得更远,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具有攻击性。
二、自私自利
我口头做过小调查:你长大了做什么?孩子们大多回答是:将来赚很多钱;长大了做老板等等。对于有这样的想法的孩子我们不能完全地否定。但我们不能不深思,不能不产生忧虑。
事例:五年级一男生,平时成绩不错,学习也很用功、自觉,可从不主动帮助别人,没有一点集体的荣誉感。关心班级,团结同学,爱心奉献都与他无关。我建议班主任老师有意安排他和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同座,希望他在学习上能帮助后进生,可他总是有时敷衍了事,有时理都不理。班级的其他事更是置之不理。甚至和其他同学说:“凭什么要我帮助他?也不给钱。谁白做工呀?”
分析该生的行为,通过与班主任交流,以及侧面了解,我发现这个孩子平时深受家长影响,该生家长与邻里关系就不睦。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现代人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必须学会与人相处,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生存,像这位男孩子不愿帮助别人,什么也不愿与别人分享,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朋友,他也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挫折,可观察身边的有些孩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觉得世界都在他眼前塌了,他们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
事例:我校六年级的一位男同学,因淘气砸坏了已废弃的工厂数十块玻璃,被当地的派出所训诫,家长和班主任也因此事批评教育了他,后来想不通就离家出走了。虽然几经周折找到了离家出走的他,老师、家长连手对他进行了多次谈话、开导,好不容易稳住了他。他人聪明、能说会道,在班上学习成绩也出众,曾经深受大家喜爱。可在四年前,他的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从此在他的脸上再没有天真烂漫的微笑,而且在班上沉默寡言了。他寄住在姥姥家,老人怕孩子受委屈,百般溺爱,一切顺着他。他的性格扭曲了。他多次和班上同学发生争执时,总是以离家出走相威胁。
家庭的不幸是无情的,而孩子是无辜的。面对无可挽回的现状,他逃避着,保护着内心的脆弱和敏感。在与现实针锋相对的时候,他哭闹着,无奈着。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的心理发展必然出现畸形化。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有责任找到问题的症结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根据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二、提高认识,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
使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大多就需要像我这样的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使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三、开办家长心理学校,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
因为农村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在德育工作方面可以通过师生讨论、热线电话、举办各类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心理问题调查等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虽然正常的居多,但有问题者所占的比例也不少。因此不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德育的教育现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