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治华李晓东(指导老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目的总结围生期心肌病(PPCM)的临床特点,分析与其疾病转归的主要相关因素,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病例资料:盛京医院自2003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围生期心肌病病例66例。评价标准:心功能评价: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1928)。预后评价:显效(心功能好转大于等于2级),有效(心功能好转大于1级),无效(心功能未好转或恶化)。方法以文献论著资料对照,总结分析盛京医院收治围生期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结果盛京医院收治围生期心肌病患者有如下特点:平均年龄偏小(28.3岁),高龄产妇少见(9.1%),初产妇多(81.8%),产前发作多(68.2%),单胎多(71.2%),有33.3%的患者左室EF值大于50%,治疗方面产后均按心衰常规治疗,未常规抗凝,产后有4.5%(3例)合并肺梗塞,95.5%(63例)患者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日在11.5日,入院心功能差的患者治疗时间长。结论盛京医院收治PPCM患者与国内外流行病学特点有明显差异。国内围生期心肌病诊断标准制定尚需更加严格,对于左室EF值大于50%患者的诊断需要谨慎。围生期心肌病是否应常规抗凝治疗需要进一步研究。临床医生对凡在妊娠末3个月和产后6个月内出现气短、心慌、咳嗽、水肿者,应警惕PPCM的可能。
【关键词】围生期心肌病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184-02
一、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基本情况中年龄22-43岁(平均28.3岁),其中高龄产妇(>35岁)仅占9.1%。职业中农民为大多数,占81.8%。民族以汉族为多,占90.9%,满族2人,朝鲜族3人,锡伯族1人。产次中初产占81.8%(54例),第二胎占9.1%例,36.4%的患者(24例)有流产史。双胎妊娠占28.8%(19例)。发病时间产前3个月内发作的占68.2%(45例),产后一个月内发作占22.7%(15例),产后2个月有6例。
临床症状中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双下肢浮肿33例,咳嗽的患者有30例,心慌15例,体征有心界扩大36例,心率增快45例,肺部湿罗音33例,血压升高24例,心尖区杂音5例,舒张期奔马律3例,肝肿大3例,腹水3例,低热3例。27例患者入院心功能Ⅲ级,39例患者心功能Ⅳ级。
辅助检查中本组贫血多见,血红蛋白在80-100g/L的有37例,有27例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15例合并电解质紊乱,12例合并肝功能损伤。有31例行BNP检查,BNP均>500pg/ml。54例患者合并心律失常,48例示窦性心动过速,伴有T波倒置或低平,3例示快速房颤,3例示频发室早二联律。超声心动图:66例患者检查63例,均符合扩张性心肌病改变,左室左房大,心室壁运动普遍减弱,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57.1±4.8mm,LVEF值:0.45±0.12,LVEF值<0.5的有42例,LVEF值≥0.5的有21例。出院复查的有9例,LVD平均上升3.9mm,但LVEF却有所升高,平均升高0.04(表一)。
(表一)
二、治疗及预后
患者均予按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卧床休息,低盐限水,吸氧,心电血压监护,给予适量利尿剂及洋地黄制剂及营养心肌药物治疗。产前发作患者在状态允许时均及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产后患者多加用ACEI治疗及β受体阻滞剂。白细胞升高或合并肺内感染患者应用抗生素。合并肺栓塞应用肝素抗凝。
住院时间3-28天,平均11.5天,其中心功能Ⅲ级患者平均住院日8.2天,心功能Ⅳ级患者平均住院日13.8天(表二)。出院时治疗显效29例,有效34例,1例无效。其中24例患者心血管内科病房治疗,39例患者入ICU病房治疗。
(表二)
三、讨论
通过对66例患者的系统回顾,分析如下:
我国目前对于PPCM诊断标准比较模糊,定义为发生于妊娠期晚期至产后6个月的扩张性心肌病。其特征为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病史的孕妇,出现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和充血型心力衰竭。本人认为,PPCM与其它特殊类型扩张性心肌病一样属于除外诊断,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我国应制定清晰的诊断标准,便于临床确诊治疗。在临床中,我们应记住心衰是诊断围生期心肌病的前提,孕前无器质性心脏病史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围产期发病则是其诊断的关键。因此,临床医生对凡在妊娠末3个月和产后6个月内出现气短、心慌、咳嗽、水肿者,应想到PPCM的可能;
由于围生期心肌病是一个认识不足的产科及心内科问题,故有关部门应该在育龄妇女中普及健康护理知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规律孕检,及时就诊。对于已发病患者,除应及时有效治疗及尽早终止妊娠外,应进行长期密切随访,尽量避免再次妊娠。
参考文献
[1]张叔兰,围生期心肌病,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VeilleJC.Peripartumcardiomyopathies:areview.AmJObstetGynecol1984;148:805–18.
[3]DemakisJG,RahimtoolaSH,SuttonGC,etal.Naturalcourseofperipartumcardiomyopathy.Circulation1971;44:10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