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中冷凝集素的测定方法及意义。方法:对30例冷凝集素标本在室温常规测定,37℃温箱孵育30分钟后测定比较血细胞结果并做不同温度下肉眼观察及涂片显微镜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对两次测定结果进行分析,两次测定过程变化程度由大到小变化MCH、MCHC、RBC、HCT、MCV和WBC,两测定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与O型脐血RBC混匀后在4℃、37℃下均无聚集。30例标本冷凝集素效价检测结果平均效价(1.0:70.8)与正常对照30例平均效价(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标本的血浆与健康成人O型RBC混合后,在4℃的温度环境下聚集,37℃的温度环境下解聚;血浆与O型脐血RBC混合后,在4℃和37℃的环境下均无聚集。结论:联合MCH≥35g/L和仪器报警信息、冷凝集素试验、血清学、抗体特异性鉴定等方法共同检测血常规标本中冷凝集素有重要意义,对受冷凝集素影响的血常规标本必须置37℃温箱孵育30min消除冷凝集素影响后进行重新测定才能发出检验报告。
【关键词】血常规;冷凝集素;检测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0-0333-02
冷凝集素是冷反应型抗红细胞抗体,是较强的凝集红细胞,可存在于正常人血清中的抗体,在0~4℃时极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产生一定的凝集作用,对正常血液循环有不同程度的阻塞作用,会使机体出现紫绀现象,甚至会引发自身溶血[1]。冷凝集素会造成血液检测结果失真或者出现异常,对血型鉴定和临床诊断及治疗等造成一定的困难。现对我院收治的接受血常规检测的3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测定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住院患者,取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结果,选取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大于35pg,且血细胞分析检测为红细胞凝集的标本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3~85岁,平均年龄56.5±2.5岁。其中肺炎14例,上呼吸道感染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肺癌3例,乙肝2例,胆囊炎1例,胰腺炎1例。
1.2方法
1.2.1试剂生理盐水,2%自身或“O”型人红细胞悬液将患者本人或“O”型人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最后一次经2000r/min离心10min,取压积血球用生理盐水按容量配制成2%红细胞悬液。
1.2.2操作混合后,置4℃冰箱次日观察结果。自冰箱取出后立即观察结果,红细胞相聚成块轻摇不散者为凝集,记录稀释倍数最高仍显凝集管的效价后,放入37℃水浴箱内10~20min凝集消失者为阳性。按记录报告之。抗体特异性鉴定4℃平衡5分钟后观测。当有凝集发生,放置37℃温箱孵育箱中平衡5分钟后再观测,有无凝集现象。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平均值±标准差即(x-±s)表示,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室温和37℃温箱孵育30min后两次测定结果比较,室温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WBC(7.0±2.5)×109/L、RBC(2.5±0.38)×1012/L、Hb(113.5±23.4)g/L、HCT(0.240±0.048)fL、MCV(100.4±7.2)、MCH(47.5±8.8)pg、MCHC(477.3±91.2)g/L、PLT(220±91)×109/L。37℃温箱孵育30分钟后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WBC(7.3±2.8)×109/L、RBC(3.52±0.08)×1012/L、Hb(113.7±23.2)g/L、HCT(0.332±0.061)fL、MCV(93.4±4.1)、MCH(31.5±3.5)pg、MCHC(345.3±16.2)g/L、PLT(223±93)×109/L。对两次测定结果进行分析,两次测定过程变化程度由大到小变化MCH、MCHC、RBC、HCT、MCV和WBC,两测定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冷凝集素标本的血浆与O型RBC混匀后在4℃聚集,37℃解聚。血浆与O型脐血RBC混匀后在4、37℃下均无聚集。
30例标本冷凝集素效价检测结果,1:16为3例,1:32为7例,1:64为12例,1:128为4例,1:256为2例,1:512为1例,1:1024为1例,平均效价为1.0:70.8;正常对照平均效价为1.0:3.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冷凝集实验是检测患者血清中冷凝集素的一种非特异性实验,冷凝集素能与自身或“O”型人红细胞于0~4℃下发生凝集,置37℃下凝集消失。将患者稀释血清与O型Rh阴性红细胞在4℃下做凝集反应,以血清最高稀释度仍呈现半数凝集者作为效价[2]。正常人凝集价多在1:32以内,若凝集价达1:64或病后两周继续升高者,对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和某些含冷凝集素的溶血性贫血患者有诊断价值。其他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硬化、疟疾、雷诺病和螺旋体病等凝集价亦可增高。冷凝集素效价增高主要见于原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其时效价可高达1:1000以上,而轻度增高常见于非特异性炎症,间质性肺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标本切勿放置冰箱,以免冷凝集素被自身红细胞吸附而造成假阴性结果。观察结果时,试管架自冰箱取出后要立即观察,以免放置室温过久,冷凝集素自行消散[3]。冷凝集素测定效价明显增高并伴有血清触珠蛋白减低和血清乳酸脱氢酶浓度增高的为典型的冷凝集素综合征,但并不是与其他感染和肿瘤严格区分的指标,尤其是不能以此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区别。因为大多单克隆性的冷凝集素,均有明显的溶血,以至于出现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阳性。
【参考文献】
[1]邓文军.血常规标本冷凝集素的检测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6):2440-2441.
[2]彭金兰.血常规标本冷凝集素的检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5):286-286.
[3]唐友云,桂满元.冷凝集素对血常规的影响及不同处理方法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7):240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