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批判研究法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后殖民主义批判研究法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耿风彪

耿风彪(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保定071002)

摘要:后殖民主义曾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取代后现代主义,一度跃居西方理论批评界,是一种带有很强解构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它将批评研究的中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批评上来。本文简要介绍了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的基本概况,概述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启示和意义,着重论述了这种研究法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多元文化;话语批判;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073-02

0引言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后殖民状态的一种反映。后殖民主义批评话语的出现,可以说是西方理论界首次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使未曾受到质疑的西方中心论在跨文化语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理论之所以能在批评界立足并获得长远发展是因为它在消解中心、倡导多元文化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即后殖民主义倡导的是一种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判。其理论家几乎都是从政治、历史和文学等方面探讨后殖民主义时期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利关系,这恰恰为进一步探寻东西方之间的文化由“对抗”走向“对话”的新型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的的基本概况

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按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经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正是在这个所谓“落后”文化被不断遭到摒弃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逐渐代替了西方以往对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而,东方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

后殖民主义批评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华·赛义德、佳亚特里·斯皮巴克和霍米·巴巴等人。后殖民主义理论最具代表意义的学者是赛义德,赛义德在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一书中从各种文本中指出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对殖民时期以来西方的欧洲和全球化时代的美国对东方的文化霸权做出抨击,揭露出东方民族的文化在西方的知识生产和文化渗透下被扭曲和贬低,被掩盖和抹杀。赛义德认为东方是欧洲人根据文化和意识形态凭空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念,描述的是失真的事实。在他看来,东方主义完全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是西方的文化模式在东方的再现,是对东方的文化奴役,是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文化霸权在东方的体现,并没有反映出真正的、真实的东方。

但是,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也存在着局限性,比如他对东方的地理界定仅限于中东地区,并未包括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地区,忽视了诸如中国、印度和日本这样一些重要的东方国家。另外,赛义德在该书中没有提到东方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反应、如何对待西方文化霸权的。

1993年,赛义德出版的鸿篇巨制《文化帝国主义》相对于《东方主义》一书有了明显的进步,他开始全面审视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做了大量描述,并涉及到了包括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的所有具有“后殖民性”的亚、非、拉和大洋洲地区。《东方主义》所批判的主要是欧美老牌殖民主义者,《文化帝国主义》则将批判锋芒直指美国。赛义德这两本理论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后殖民主义理论趋向完善和成熟。

2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启示和意义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带有鲜明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后殖民主义理论站在与传统理论不同的立场上,从一种新的视角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并形成为一种理论研究方法。后殖民主义理论异军突起,在理论界独树一帜,成为当今文学批评中的一支主力军。在这一理论思潮的带动下,文学研究的领域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许多著名作家的经典著作也被得以重新解释。

当今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极化的世界,当代世界文化已经不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打破了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位于后冷战时期的今天,多国文化的差异整合性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研究不同文化的属性问题,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后殖民主义时期理论家们具有的一种共同倾向。我们在尊重多元文化同时存在、共同发展,重视多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地方性文化发展的同时,还要坚持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

人类世界是一个由多元文化组成的社会,多种文化的存在,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各种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全球信息化的目标应该是全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而不是以一种文化消灭或取代其他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价值的直接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保持尊严,必须保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防止外来文化侵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防止中国文化的异化和变异,促进中国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的融合,把中国文化从西方文化中彻底解放出来。

3后殖民主义批判研究法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带有很强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也是一种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了解国际传播和国际关系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方媒介除了给予我们信息和娱乐外,还存在着媒介主流意识形态,尤其在殖民主义时期以及当前的文化新殖民主义时期,西方媒介以其强大的话语权曾经并继续构造着殖民地主体。媒介帝国主义的存在使我们更加意识到了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在这个“地球村”里人人平等,信息的不平衡造成了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媒介帝国主义的背后是强大的西方政府、国际组织和金融财团的大力支持,他们通过操纵媒介对新闻获取优先采访权来影响新闻传播,制造有力的舆论环境,以此实现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

西方媒介不停地向第三世界国家传播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大肆宣扬西方世界的文明价值观,鼓吹、美化、标榜西方国家的人权、民主和自由。西方媒介还借助强大的舆论优势干涉别国内政,进行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比如,在今年3月14日发生在拉萨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中,今年4月北京奥运圣火在境外传递时遭破坏事件,以及中国长期以来的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东突问题等等,西方媒介别有用心,打着“人权”、“宗教”和“民主”的幌子对中国和中国政府说三道四,颠倒事实,进行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失实报道和不公平的新闻评论,妄图制造新闻事端,阻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制约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破坏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后殖民主义理论助长了西方媒介对我国的肆意诋毁气焰,中国对西方媒介的新闻报道给予了积极回应,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西方记者扭曲新闻事实的做法,丧失了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西方媒介应该尊重新闻事实,客观、公正、真实地报道新闻,正确地引导舆论。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西方媒介看到了一个开放的中国正在东方崛起,因此,西方媒介对中国的负面新闻报道正在减少,中间的和赞誉的新闻报道正在增加。

非西方新闻话语的建立对第三世界的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冲击,客观上要求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建立。全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这个趋势正在把人类融入到一个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地球村”中去。目前,全球新闻传播系统中还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平衡,存在着少数新闻传播大国和多数新闻传播弱国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改变这种不平衡、不平等的新闻传播结构,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传播新秩序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它的实现更重要的是第三世界国家必须加速自己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独立自主的新闻传播事业,增强自身的传播能力,构建强有力的新闻传播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张京媛.后殖民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刘建明.西方媒介批评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4]万明钢.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