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韬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650500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至今还保留着为数众多的传统手工艺产业,与现代产业化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生产到管理、从规模到技术、从产品到销售都显现出极大的差异,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但是,传统手工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完整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产业化
一、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及当代命运
传统手工艺生产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手工劳动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在人类发展初期,手的活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直接促进了人类的进化过程。
现代的工业文明与传统手工艺文明有很大的不同。手工艺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将设计、技术、生产、销售融为一体,以个体或是家族之力完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而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的分工越来越细,趋于单一,个体只需完成生产流程中的某一道工序,一件产品的完成是人群共同合作的结果。人被分成了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生产线上的很多人在长期的工作中只是重复着单一的动作。从人的生命质量上来看,这显然是违背人的身心健康原则的。事实上,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高级动物,精神的需求才是人类生命的归属。因此,尽管现代工业文明、大工业生产已经替代了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但是,传统的手工艺并不会就此而消亡,反而以一种“返朴归真”的方式坚韧地守护着现代人类的精神家园。这是高科技与产业化所无法满足的,是工业文明健康发展的优化剂。所以,传统手工艺不仅仅是物质的实体,更是非物质的精神与文化的存在,它以一种活生生的方式流淌在人们的生活中。
但是,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现状又是残酷的。在科技动力的驱使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文化势不可挡,空间环境和人文关系迅速发生着改变,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状况日趋恶劣。大批的工艺种类和传承人逐渐消亡,再过若干年,今天还能看到的传统手工艺及其文化将化为乌有,我们的后人只能在博物馆里去追忆过去、感怀历史。对这些珍贵的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是一种良知,更是一种责任。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急需的传统手工艺人才,在传统的师徒培养方式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校教育,构建与产业化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
二、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的方式与不足
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类,即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学校教育。其中,师徒传承是主体,家族传承日渐淡化,而学校教育注重现代工业和市场需求旺盛的学科,轻视传统手工艺教学。
1.师徒传承。
传统工艺行业的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以师徒传承为主。徒弟交学费学习师傅的手艺,学会后便自己创业或是在师傅工厂工作,具体的学习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其弊端主要是培养的人数有限,徒弟和师傅所学的主要是技能,知识面狭窄,无创新能力,完全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不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
2.家族传承。
家族传承这种古老的培养方式保证了技艺的完整传承,培养成本较低。但此种方式传承的人数依然有限,特别是当代社会,子女们可以选择的就业机会很多,子孙若不愿学习,技艺就得失传。同时,由于家族凝聚力的减弱、传统家庭关系的丧失,家传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少见,家族传承断档的情况比较突出。
3.学校教育模式。
在我国,工艺美术院校曾经是手工艺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全国97%以上的公有制工艺美术企业相继倒闭或改制,相关大专院校或被本科院校兼并,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转向,教学不再注重传统手工艺的内容。
三、传统手工艺与产业化需求的关系
“工艺”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其中重要的内涵之一,是指某种特殊的工艺技能,尤其是指与手工艺术相关的门类。它以手工劳动为主要制作方式,以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作品或产品为表现形式,有别于以大工业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的标准化的生产生活用品。手工艺品多由自然材料制成,数量有限,标准化程度低。此类产品富有装饰性和相应的功能性,能传达文化内涵,同时具有宗教或社会象征意义,以及艺术审美价值。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产业”这个概念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化”是指形成社会普遍承认的规模程度的过程,“产业化”即指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手工艺与产业化需求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首先,一个是农耕文明条件下产生的以契约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相对自由的小手工业生产组织,一个是工业文明条件下产生的以市场为纽带的标准、规范的机器化大工业生产组织。其次,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以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规模化管理更是传统手工艺所不可能具备的,更别说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但是,这其中有一点却是共同的,无论传统手工艺组织还是现代产业化组织,最终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的,是服务于人的社会组织。因此,改变人就能够改变一种文化,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就能够兼顾传统和人的内心,就能够面向未来寻求发展。
四、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产业化融合模式
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很好地满足了传统手工艺人文精神的传承,但在人才的数量、学习的周期和创新能力的获得方面却有明显的不足,这恰恰又是进入产业化所必需的要素。因此,以学校教育模式为平台,兼顾家族与师徒传承的优势,整合产业化发展需要,构建一个有利于传承与保护、可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体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虽然与政府的评价及社会其他因素有很大关系,需要政府与社会做出相应的改变,但是,最根本的出路还在于专业人才培养机构——高校自身的努力,高校应勇于和善于承担起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体性责任。这样,以本、专科为起点的人才培养规格也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人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人。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弄清楚理想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是可以不一样的。要制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与之配套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而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组合。所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能实现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人才培养模式有不竭的动力。
2.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才具有该文化赋予的家国情怀。这份特有的情感和处世胸怀是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保护的命脉,是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灵魂。这其中,应用能力是依托,是传统手工艺人的立身之本。因此,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理应成为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产业化融合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组织教学。
(1)专业设置。传统手工艺的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因此,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结合地方资源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分类研究,最终确定专业类别、形成专业方向。要优先开办社会需要的优势专业,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学科群和特色专业。
(2)教学组织。①课程:各专业的课程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辅修课程三个板块组成。基础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和专业文化基础;专业课程以专业实践为核心内容,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辅修课程是对前两个板块的补充,突出周边知识,注重公共关系能力的培养。②教师:教学采取双师制,打破以往单一教师授课方式,注重教学内容的互补关系,系统性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由工艺技师(可外聘)负责技能训练,专业教师负责理论讲授和相关教辅工作,课程终评和阶段讲评由两位教师共同承担。③教材:传统手工艺的教材往往不在书本里,而是在实践过程中。④教学场地:校内要建立满足特定工艺需求的手工艺实践工作室,为教学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专业氛围。学生通过对各类材料的制作实践,掌握材料的特性,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陶冶工艺情操。校外可将教学实践直接移植到工厂或手工作坊,与生产过程整合,校内外互为补充,强化教学效果。⑤教学方法:首先,要言传与身教并重。传统手工艺教学是以技能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因此,“身教”是最为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师徒关系中,“身教”是主要的形式,师傅不仅传授技能,还传授行业的规矩。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这是现代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值得借鉴的方法。其次,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形成教、学互助体系。教与学是一个整体,其运动过程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教学双方互为依托才能形成良性的教学关系。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设计有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教学评价要起到一种检测的作用,能够体现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次,要起到激励作用。这非常有益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最后,评价还应起到促使学生自我发展的作用。有效的评价应该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总之,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课程和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五、总结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本身也是产业化发展的结果,将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集成于这一平台上,使之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手工艺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具有中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依靠文化整合、创新机制和有效的教学管理,逐步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的专业和特色学科,是完全可以将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与产业化需求融合为一体,解决好传统手工艺人才素质不高、后继无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借助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创造力,能真正改变传统手工艺“叫好不叫座”的现状,实现传统手工艺复兴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张丽君中华之艺[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
[2]姚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发展调研报告[J].广西社会科学,2012,(5)。
[3]陈少峰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4]张敏男传统手工艺行业中的工业设计应用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5]高俊杰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2007。
[6]苏晓萍许元适应产业化发展需求的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社科纵横,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