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五里堂小学,河南虞城4763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126-01
摘要:由于农村教学中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而言各方面的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因此在作文的教与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作文难”的情况。结合目前新课改的创新要求,笔者从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和生活的能力,加强口语口述等的表达,从而达到写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来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生作文;写作技巧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表现。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逐步达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具体要求。就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写作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普遍对作文不感兴趣,视作文为最有压力的作业。
在我所执教十多年间,每一届每一班所教过的学生,一旦给学生布置作文,就会引起学生的怨声连连,即使是平时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不愿意写作文。其原因就是他们面对三五百字的作文字数要求,一律大眼瞪小眼,既无话可说更无从下笔去写。在他们看来作文是硬逼出来的,因此写作文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很多时候让学生在课堂中写作文,两节课的的时间,能把一篇300字的作文写出来的同学也只有寥寥几个。
(二)学生阅读面狭窄,缺乏积累。
就我校来看,学校和班级并没有真正属于学生的图书室,学生除课本教材以外所能获取阅读书籍的渠道有限,这就导致学生阅读量少,写作素材匮乏。根据我校调查,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仅占11.6%,绝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阅读的时间不足30分钟。另外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监护人及其家庭对学生的阅读学习不够支持,使学生把大部分时间消耗在看电视玩游戏等娱乐活动中。
(三)教师普遍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些老师重结果,轻过程,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稍显“急功近利”,不惜采取教授学生套写固定写作模板,仅仅针对常年屡次出现的经典作文题目让学生背优秀范文的传统教学方法。这些都忽视了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而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教师指导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农村接近自然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生活积累如土壤。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发达的根基,语文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作文才能开花结果。要培养学生从农村点滴生活中积累素材。在农村,春耕时节,学生随父母到田间地头,帮助下种施肥;金秋时节,学生又帮父母收割庄稼。这些无不显现出劳动的快乐和生活的情趣。看春华秋实、听百鸟嘤嘤、纳泥土气息、拂迎面爽风这些真切感受就会自然而然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只要合理指导学生留心体验农村生活,积累生活素材,让学生诉诸笔端,定能写出文质兼备的好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习作的内容来源于平时日常生活的观察,通过观察,获取感性认识,形成生活的表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丰富多彩的事物记下来。如: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山峦小溪、飞禽走兽、秋收春种、烧水做饭等。让学生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所发现,使之成为写作的“素材仓库”。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系统性较差,情绪和兴趣在观察中起很大的作用。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提高他们的知觉水平,培养捕获作文材料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生活和大自然的观察是为了逐步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唤起学生对自己所看到的景象的热爱。爱是生命之源,也是创作之源。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独特的韵味之余,更要让学生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一声问候、一次守候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让学生关心周边的事,用心去观察、思考。通过多看多想,农村孩子在写人记事中才能情动辞发,才能常写常新。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用生活之水行作文之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加生活体验;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关注焦点问题。让学生写生活札记,可三言两句,可长篇大论,关键是养成积累的习惯,写出特色。
(二)鼓励学生口头述说,回归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也指出“作文和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可见说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写得好不好。翻开农村学生的作文本,文章的文句不通,文理不顺,词语单调,“土话”多,这就要求在日常学习中,首先要求学生讲普通话,其次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这是锻炼学生“敢于开口”的前提。
学生敢于开口表达意见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这个步骤主是要提高学生对自己所见所思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逐步学会独立思考。思想认识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对所看的事,对所读的书,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样才能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写我所看、所思、所感、所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循序善诱,引导学生讲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认识。比如,以最常见的小学作文题目“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为例,要启发学生讲出哪件事最难忘,那是怎样的一件事,为什么会难忘,当时和现在对那件事的认识有什么不同,等等,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述说的这个过程也是他们对自己独立思考写作思路的一个梳理过程。
另外是要注重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激起灵感的火花。爱玩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在玩乐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对事物的理解体验较深刻,因此笔者在课堂上便采取一种“你说我写”的自由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说和写”的训练。比如让A组同学描述某个事件过程,让B组同学将所听所想写下来,反之亦然。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打破以往写作文的枯燥,还可以增加学生在倾听别人讲话时的兴趣,同时也是对说话者的一种鼓励。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深受学生喜爱,每当布置一个作文题目,学生们总会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写作文逐渐变成大家期待的一件事。
(三)增加学生阅读量,注重思维训练。
语言和思维是合二而一的,叶老不止一次地讲过:“我们想问题时,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小学生在作文训练必须和思维训练统一起来,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小学生不仅年龄小经历少,因此看食物想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同学之间思维方式更是大同小异。要从小培养学生写作文的素养,就要让他们通过适量的阅读初步了解符合他们年龄的必备的知识素材。与城市教育环境相比这正是农村学生所缺乏的。
为此,笔者层多次组织全校规模的“我爱读书”活动,号召学生和家长将家中闲置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杂志漫画等各类图书自愿捐献,然后统一分类,将适合各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书籍分发到各班级的成立“图书角”。这样一来,不仅充分发挥了书籍的作用和价值,更增加了农村小学生阅读的渠道,使他们了解到书中更广阔的天地,培养了不同的兴趣爱好,大大积累了写作素材,并在潜移默化中更是培养了他们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思维模式,学生写作文的能力自然就在这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中不自觉提高很多。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小学生初步接触作文写作,可塑性非常强,但是教师切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尤其是对农村小学,一定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教学计划,教授真正有利于掌握和提高写作的方法与技巧。